《诗经》音乐术语解读

《诗经》中的音乐术语解释是晚清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新音乐。

具体介绍:

校乐歌是指随着新学校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音乐课(当时称为歌唱或音乐歌曲)或为校乐而写的歌曲。

中国古代诗歌《诗经》中的音乐。《诗经》共有305首,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而且是朗朗上口的歌曲,对音乐的影响也很大。它是中国古代最珍贵的艺术遗产之一。

作品的影响力:

由于年代久远,《诗经》的曲调并未流传下来,今天人们只能从诗词中依稀探寻其歌曲的音乐结构。比如除了常见的开、承、转、合四段、多段词外,还有每章后歌词相同的合唱“分段曲”形式。

也有在主歌前加引子的;还有一首有结尾的主歌;或者既有引言又有结尾;两种不同曲调的舞台交替出现,等等。《诗经》中的传世音乐,是唐宋以后的文人所作。

宋代朱《礼记·礼记传》载有赵传《诗经》谱子,相传为唐开元(713 ~ 741)时“饮乡”仪式所用之乐。它的谱就是谱,都是一个字一个音。

此后,元代熊蓬莱《策普》收录赵《雅十二首》(熊蓬莱题《旧诗》),他所写新诗有17首。明代朱载亦在《吕禄经义内篇》、《吕禄经义外篇》和《乡村饮酒诗谱》中作了拟乐诗。

清代的聂双江、王双池、邱智等人也进行了规划。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李鸿(清朝高宗皇帝)命宦官整理《诗经》总谱,出版了一部颇为浩繁的《秦鼎》诗经。

命人编纂了《后吕正义》,其中也包括了《诗谱》。这种来自宫廷的模仿,比文人写的曲子更脱离历史,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