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到18世纪欧洲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家?
贝多芬于1770 12 16出生于德国波兰。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喜怒无常,嗜酒如命;妈妈是厨师,善良温柔。艰苦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从小的音乐天赋让父亲希望他成为音乐神童,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强迫贝多芬从四岁起就整天无休止地练习大键琴和小提琴。八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大获成功,被视为第二个莫扎特。之后师从管风琴师倪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时发表了第一部作品《钢琴变奏曲》。在13岁时,他加入了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师和古代钢琴家。1787年赴维也纳,师从莫扎特、海顿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的第一次胜利之后,一个光明的未来展现在贝多芬的面前。但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断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失聪了。对于一个音乐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失聪更可怕的了。所以人们可以理解他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柔板乐章中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贝多芬总是充满一颗火热的心,但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经历希望与热情、失望与反抗,这无疑成为他的灵感来源。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Giulietta?圭卡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了她。然而,天真自私的黎齐·艾并不了解他高尚的灵魂。1803嫁给了别人,那是绝望的时刻。他写了一封遗书。
1803年,他走出了阴霾,写出了光明乐观的第二交响曲。之后,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更多更好的音乐。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以及优美欢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色彩斑斓的钢琴协奏曲和奏鸣曲。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代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品创造了他的理想世界。1826 65438+2月贝多芬患了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风雪中离开。从未结过婚。29日,殓葬者有2万人,他们的遗体被安葬在圣麦克斯公墓。
这位作曲家只在世上呆了57年,一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几十首管弦乐(埃格蒙特序曲最著名);5首钢琴协奏曲和1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他协奏曲5首;32首钢琴奏鸣曲(激情、月光、悲伤、黎明、风暴等。都是最有名的);80首室内乐;歌剧1《弗雷德里奥》;另一部剧1;质量2等等。
莫札特(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莫札特,1756-1791)
奥地利古典作曲家。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他的父亲在宫廷中演奏小提琴,创作音乐以及理论作品,并在早期发现了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并加以培养。他姐姐比他大五岁。当他在父亲的教育下弹钢琴时,他会聚精会神地听。并产生兴趣。他特别喜欢弹和弦,听过的旋律都能背出来。四岁时,他开始向父亲学习弹钢琴。他一练就学会了技巧复杂、难度极大的协奏曲,所有只练过一次的作品都能背下来。一首小曲只要练上二三十分钟就能准确完美的演奏出来。虽然没学过,但拿到乐谱就能分析出旋律与和声关系的原理。五岁时,他自己写了各种小曲,由父亲记录下来。他的作品和声和旋律的关系一点都不差,风格也很有名。有一次,他正在写曲子,他的父亲问他:“你在写什么?”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在写一首钢琴协奏曲。”父亲用它来看满纸涂鸦,但细看音乐,既符合创作的规律和要求,又运用了深厚的演奏技巧。6岁开始练习小小提琴,能够和大人一起演奏三重奏。独立可以一口气弹六首歌。1762年,父亲带着6岁的他和6岁的妹妹11到慕尼黑进行了一场成功的演出,随后他在同年9月去了维也纳,充分发挥了他超人的才能。七岁时,他在德国南部演出,然后在巴黎和伦敦演出。三年后,他以10的高龄回到萨尔茨堡,在欧洲引起轰动。被赞为“神童”。大主教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演奏家,但说他有作曲家的天赋是不可信的。让他在一周内写一部清唱剧,他确实如期交出了一部108页的大型清唱剧,大主教对他惊人的才华印象深刻。1773年担任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乐师。不愿忍受屈辱的仆人身份,于1781愤然辞职,定居维也纳专攻写作。穷困潦倒后,他只活了35岁,但留给后人的作品却达千余恶。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后期作品,即歌剧《费加罗和唐的婚礼》?黄、魔笛、后宫诱惑等。他写了20多部著名的歌剧。他创作了50部交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部交响曲,即欢快活泼的《bE大调交响曲》、深刻有力的《G小调交响曲》和气势磅礴的《C大调交响曲》,即《朱庇特交响曲》。此外,他还写了十多首小夜曲和二十多首喜剧。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一些奏鸣曲和室内乐也是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佳作。成为维也纳古典主义的主要代表。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最典型的古典乐派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56 65438+10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巨大的音乐天赋,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音乐。从1762开始,在父亲的带领下,6岁的莫扎特和10岁的妹妹安娜开始漫游整个欧洲大陆。他们去过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博洛尼亚、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很多地方,所到之处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奥地利的维也纳,他们被皇帝邀请到皇宫演出。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10年的流浪生活,回到家乡萨尔茨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中担任首席乐师。不满主教对他的严格控制,这种不稳定的雇佣关系最终以1781结束,他毅然决定去维也纳定居,踏上艰难的自由音乐家之路。
莫扎特在写作上的轻松和快速,让他同时代的人和后代都把他当成了一个不学无术地向老师学习的天才。终其一生,除了小时候父亲的严格教导,他真的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老师指导。天才是不可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努力和勤奋。莫扎特曾说:“人们认为我的艺术是不费吹灰之力获得的。其实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那么多时间和心思在作曲上;我没有多次研究过一个著名艺术家的作品。”
1791莫扎特35岁在维也纳去世。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22部歌剧;最著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交响曲41,以第39、40、41交响曲最为著名;共有27首钢琴协奏曲,其中以第20、21、23、24、26、27首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首,其中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和声乐作品。
音乐史书籍称莫扎特为不可多得的天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多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广了歌剧。他继承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理想,并走得更远。与格鲁克不同,莫扎特主张“诗歌必须服从音乐”。他的歌剧有很强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深情,朗诵也充满了唱腔。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性格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二重奏形式被莫扎特视为安排戏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洁而个性化,在音乐性质上与全剧有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其中《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突出。
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出生于奥地利劳劳村,于1809年5月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个代表,是一位具有创造精神的作曲家。被誉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父亲是马车制造者,母亲是厨师,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得海顿从小就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家很穷。为了学习,他六岁时离开父母去了维也纳。海顿有超人的音乐天赋。八岁时,他被选为当时斯塔凡教堂儿童合唱团的成员。后来长大了,声音变了,被唱诗班踢出来了。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一切艰辛。幸好被一个歌手发现,被他救了,才勉强活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虽然他的生活很尴尬,但他对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刻苦学习音乐,最后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罗·埃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了侯爵的宫廷乐师。之后,海顿过着稳定的生活,直到晚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因为性格开朗,生活有保障,人格受尊重,所以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是安静乐观,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咄咄逼人。?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乐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交响乐体裁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真诚、淳朴,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这些特点清楚地反映在他的音乐中。他对年轻音乐家也很热情,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请教,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温暖优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宁静。他的音乐就像一首优美的田园诗。他总是用这种风格来赞美自己,赞美生活。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他聪明的幽默感,他的音乐充满了愉快和独特的趣味。?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广泛,包括歌剧、戏剧、清唱剧、交响乐、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等室内乐作品。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惊奇交响曲》、《午后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这些作品与奥地利民间音乐密切相关,深刻体现了海顿朴素、明朗、幽默、乐观的音乐风格,对以后音乐家的创作影响很大。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还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成就斐然,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音乐语言简单,凝练,平易近人,感情清晰,乐观向上。作品并没有很深的抒情性和戏剧性,而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主,经常用“说话原则”来表现世间的风土人情。主要作品有弦乐四重奏《百灵鸟》、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及部分歌剧、歌曲等七十六首。在音乐的发展中,他经常运用主题灵活的原则,这直接启发了贝多芬的“动机发展”。
弗里德里希·肖邦(1810-1849)出生于华沙郊区热里亚佐娃·瓦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本是法国人,后来移居波兰。他于1794年参加了波兰民族英雄科斯丘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住在华沙,靠教书和其他工作为生。后来,他在家里开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不再参与政治,只是寻求和平的生活。但他与华沙的文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对肖邦的思想成长产生了影响。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特殊的音乐天赋,不仅会弹钢琴,还会作曲。7岁时,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时,他第一次公开表演。从此肖邦作为“神童”弹琴,经常被华沙的贵族们邀请演奏,一时成为贵族沙龙的宠儿。1825年,来华沙参加波兰议会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参加了肖邦的一场音乐会,并送给肖邦一枚钻戒。肖邦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这些经历与他后来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肖邦少年时,也接触过波兰城乡的民间音乐和许多波兰爱国者的进步思想。从65438年到0826年,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许多进步的师生交往。这些年,郑潇经常去乡下度假。他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聆听农民的歌声和演奏音乐,参加乡村舞蹈和婚礼。祖国的文化和民族音乐,就像种子一样,种在肖邦的心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是一个史诗般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弱小的波兰。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人民,试图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便长期统治。然而,正如一首波兰爱国歌曲所唱:“波兰不会灭亡!”波兰人民始终坚持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19世纪上半叶波兰进步的、民族的浪漫主义文艺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斗争。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有热爱人民、热爱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影响深远。肖邦的朋友、波兰诗人维特维奇在给肖邦的信中写道:“只要你一直记得,国籍,国籍,最后是国籍.....就像波兰有祖国的自然,也有祖国的旋律。山川、森林、河流、草原,都有自己内在的祖国之声,虽然不是每颗心都可以听到。”他反复告诉肖邦要“为了人民,通过人民!”肖邦的老师埃尔斯纳也对肖邦说:“你是个天才。为人民而写,写得有人民性和民族性。”这一切都给肖邦后来的思想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反动的“神圣联盟”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而且促进了欧洲各国的革命。这时,波兰爱国力量复兴,秘密爱国组织活跃起来。他们无视反动当局的逮捕和镇压,正在酝酿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力劝肖邦出国深造,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为祖国争光。所以肖邦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爱国主义让他留恋;事业让他又想离开。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无法决定出发的日期。”感觉离开华沙就再也回不了老家了。我深信我要永远告别我的家乡。啊,死在不是你出生的地方是多么悲哀啊!“离别的痛苦和告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亲朋好友的鼓励、规劝和期待激励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走出国门,用艺术赞美祖国和民族,他为此激动不已。他写道:“我愿意唱出所有由愤怒和无拘无束的情绪激发出来的声音,这样我的作品(至少有一部分)才能被视为约翰·索比斯基(John Sobiesky),17世纪波兰围城之王。他打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领土,将土耳其人驱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使他名扬欧洲。)部队唱的战歌。战歌已死,但它们的回声仍将在多瑙河两岸荡漾。
1830 165438+10月2日,萧瑟的寒风给华沙增添了秋天,增添了离别的痛苦。告别的朋友这样提醒即将离开的肖邦:
“无论你在哪里停留或流浪,愿你永远不忘你的祖国,永远不停止爱它,用一颗温暖忠诚的心。”
肖邦接受了朋友赠送的盛满祖国土壤的银杯,象征着祖国将永远陪伴他在异国他乡。更令肖邦感动的是,当亲朋好友为他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瓦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学生已经在那里等候,并演唱了埃尔斯纳创作的合唱曲送别肖邦:
“你的才能来自我们的国家,愿它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充分发展...通过你们的音乐之声,通过我们的马祖贝克和克拉科维亚克(波兰民间舞曲),展现你们祖国的光辉。”
这样的告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话语,让肖邦百感交集,登上征途时不禁潸然泪下。
肖邦出国几周后,华沙爆发起义,并获得成功。据说肖邦听到华沙起义的消息时非常激动,打算回国。是他的密友泰特斯在努力,他不想回去。提图斯起程回国参加起义时,萧雇了一辆驿车追上他,准备和他一起回国。结果,他没能赶上,回到了维也纳。此时,郑潇在给华沙好友马图辛斯基的信中写道:“我为什么不能和你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鼓手!!!"
1830 165438+10月华沙起义一度取得辉煌胜利,赶走了俄罗斯侵略者,建立了波兰自己的政权。波兰人民的这一英雄业绩震惊了整个欧洲,是欧洲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然而,胜利后不到一年,起义的成果就因为波兰大贵族的背叛而毁于一旦。俄国侵略军再次攻占华沙,华沙起义被镇压。又是一个阴冷的日子,肖邦在巴黎之行中听到华沙再次沦陷的消息。此时,他义愤填膺,悲痛欲绝。在给提图斯的一封信中,他表达了对入侵者的极大怨恨:“...哦,上帝,你真的存在!存在而不给他们报应!你不关心莫斯科的罪行,或者,或者你是莫斯科人!我可怜的父亲!我高贵的父亲,也许他正在挨饿,他没有钱给他的母亲买面包!我妹妹可能会被莫斯科的野人渣蹂躏!帕斯凯维奇(帕斯凯维奇是攻占华沙的俄军总司令。),莫墓列夫这个贱人已经占据了欧洲一流君主国的住所!?莫斯科佬会是世界的协调人?.....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佬都杀不了!”尽管肖邦的父亲多次劝他不要放弃俄罗斯“国籍”(当时俄罗斯统治下的波兰居民都是“俄罗斯国籍”),但肖邦始终没有在维也纳延长俄罗斯护照,而是甘愿放弃“俄罗斯国籍”,成为一名“无国籍”的波兰流亡者。同时,肖邦没有使用俄国占领华沙的反动头目康斯坦丁大公写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的介绍信,与俄国统治者一刀两断。以华沙起义为标志的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就像一所爱国大学,培养了无数波兰民族战士,培育了一批波兰民族艺术家。刚离开华沙的时候,二十岁的肖邦还相当幼稚。但华沙起义后二十一岁的肖邦,已经被祖国的灾难磨炼。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也变得更加强烈。
肖邦1831年到达巴黎时,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着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成为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然而,正如肖邦在巴黎所说,“这里有最灿烂的奢华。有最低贱,有最大悲,有最大罪;每一个动作和言语都与花柳有关;叫喊声、喊叫声、隆隆声、污秽声是不可想象的,让你在这个世外桃源里无所适从,也就是说,没有人问一个人是怎么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立足,肖邦结交了上流社会的人。环境决定了他“必须生活在这个圈子里。”1833年初,肖邦在给杜泽拉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进入了最高社会,与大使、公爵和大臣们交往...因为据说高贵的品味从这里开始;如果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说过你,你很快就会有更大的才能;如果瓦尔德蒙特公爵夫人庇护你,你会玩得更好。”可见肖邦并不满足于他在巴黎的成功。上流社会的奢侈和虚假,并不能安慰一个充满亡国之恨的流亡者痛苦的灵魂。在1832的结尾,他给巴黎的美术部长写了一封信:“一个再也忍受不了祖国悲惨命运的波兰人,在巴黎待了将近一年——这是我能用来向你介绍自己的全部头衔——谦恭地请求你用音乐学院的大厅来举行他1月20日的音乐会……”。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地位和他的心情。与高层人士的接触,越来越让他觉得“假发掩盖了一个巨大的空虚。”只有和波兰华侨在一起,他才会感到亲切。他热情无私地帮助流亡的波兰同胞,经常与他们交谈,回忆他们,为他们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被誉为“波兰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当时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家,闻名全欧洲。小提琴家平斯基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为他准备。唯一的要求是他应该为波兰侨民举办一场音乐会。起初,平斯基同意了,但后来他拒绝了,因为他马上要去俄罗斯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个自命不凡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怒地断绝了与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国大使以沙皇宫廷的名义拉拢肖邦,要求他接受“俄罗斯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头衔,说这是因为肖邦没有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拒绝,大义凛然地回答:“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的革命,但因为当时太年轻,我的心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这种坚定的回答和高傲的蔑视,给了北方暴君一个响亮的耳光。从这一系列的表演可以看出,肖邦没有辜负亲人、朋友和老师的期望和指示,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对祖国的忠诚之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他通过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的高度尊重。在巴黎,“娱乐变成了放荡,黄金、污秽、血腥混杂在一起”。肖邦虽然对巴黎上流社会反感,但他的活动多局限于上流社会的沙龙,逐渐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必然对他的思想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与他和许多波兰贵族及其子女关系密切有关。1831华沙起义失败后,波兰流亡者数以千计,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国,大部分是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政治上,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保守派和民主党。保守派倾向于君主立宪,但不热衷于社会改革;而民主派则主张立即解放农民,反对专制制度。肖邦在巴黎不认识任何波兰民主人士。从思想上看,肖邦更倾向于保守派。所以肖邦对1830年和1848年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相当冷漠。这些都是阶级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此后肖邦一直住在巴黎,只是偶尔出国旅行。1835年,有一次去德国卡尔斯巴德和父母短暂见面。同年在德累斯顿,我认识了波兰贵族沃金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并爱上了她。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个“音乐家”,不合群,玛利亚的父亲拒绝了。1836年底,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大概一年后同居,直到1847分手。肖邦经常与聚集在巴黎的世界各地的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交往,如波兰诗人米特凯维奇,法国作家雨果和巴尔扎克,德国诗人海涅,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匈牙利作曲家和钢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和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虽然这些作家和艺术家的风格和个性往往不同,但他们之间的互动在思想和创作上相互启发,这对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安慰。然而,肖邦后半生在巴黎度过的岁月,依然充满了难以摆脱的孤独。身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的感觉,总让他难过。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肖邦就经常生病,身体相当虚弱。举办公开音乐会,虽然能带来金钱和荣誉,但肖邦不喜欢。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和波兰同胞在一起。他说:“就像我不能拒绝给病人送药一样,我也从不拒绝为米奇·凯文和诺维德弹琴。不管他们哪一个来,我都会坐下来弹琴,有时候一句话也不说。我的音乐不止一次让他们哭泣。这难道不是对民族艺术家的最高十字(意为奖励)吗?”1841年,肖邦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们还会回到祖国吗?!还是完全疯了?!我并不担心米兹凯文和索班斯基——这些都是坚强的头颅,这些头颅不会在数次流亡后失去理智和力量。”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肖邦在异国的苦难是一种“自愿的政治流亡”。但是,他宁愿承受这种痛苦,也不愿回波兰做一个外国统治下的“顺从者”。
1848年应邀赴英格兰、苏格兰访问演出。虽然受到热烈欢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国人以英镑评判一切,他们喜欢艺术只是因为它奢侈。”他在英国时写道:“在我心里,我什么都不想做...我感到悲伤,但我麻醉自己...我感到隐隐作痛...我从未体验过真正的幸福。一点感觉都没有。我只是像植物一样活着,耐心地等待我的末日。”肖邦的晚年就这样结束了他个人的悲剧。但肖邦一直对祖国和祖国未来的复兴念念不忘。1846年波兰爆发克拉科夫起义。失败后,加利西亚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事件激起了肖邦的热情,他在信中欢呼:“克拉科夫的事情进行得非常顺利”;“加利西亚的农民为沃伦和波多农民树立了榜样;可怕的事情不可避免,但最终,波兰会是一个强大而美丽的波兰。简而言之,波兰。”1848年3月,波兹南公国起义,4月被普鲁士镇压。肖邦也为此表示了极大的遗憾:“我...知道所有关于波兹南公国的可怕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很绝望。”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烈憧憬,体现了肖邦对祖国始终不渝的热爱。正是这份爱,让肖邦说出了他的遗愿:“我知道帕斯凯维奇永远不会允许我留下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