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讲Causeway Bay History

更新1:

in english(no wiki)

铜锣湾(湾读环)系中国香港中国香港岛北岸一个填平嘅咗大海湾,而佢周围嘅地方就叫做铜锣湾。以前铜锣湾系水上聚居港,屯兵地,响村地方,今日就繁华闹市。系维多利亚港侧边嘅市区一部份。原海湾(音笃)就系大坑同扫杆埔。 要睇返旧时海湾规模,睇下铜锣湾道就知。成个布袋咁。 初时讲铜锣湾主要系讲今日天后一带,即系湾嘅东面,因为?边有天后庙,系靠海为生嘅水上人,潮州人,福建人集中嘅地方。不过中国香港岛嘅市区系就由湾仔?边伸过来,去到铜锣湾西面个海角,英国人就起咗个名,叫做East Point,即系东角,意思系市区东边嘅。今日东角道可以为证。同响西环嘅West Point,即系西角系一对。渣甸洋行首先响呢度大兴土木,起港口仓库。中国香港 *** 亦沿住海岸线,起咗条筲箕湾道去筲箕湾,其中部份就系今日铜锣湾道同英皇道嘅前身。 后尾响今日高士威道,呢度起嘅条海堤,所以英国人叫个湾做Causeway Bay,意思系堤湾。高士威道嘅高士威,正正系英文海堤Causeway嘅音译。因为呢条路系由海堤变成。而中文名就冇变,一直叫铜锣湾。东角呢个名只系流行响英语社羣,唐人一直就用返个铜锣湾来叫呢块市区地。 至于填海, *** 首先将海堤以内填平,变成各式公园运动场。后尾变成今日皇仁书院,中国香港中央图书馆等等。之后连堤外个湾都填平,变成维多利亚公园。铜锣湾家下重有铜锣湾避风塘,但系舶嘅已经唔系渔船,而系游艇。 到咗地铁起好港岛线,铜锣湾因为够大,总***有两个地铁站,一个铜锣湾站喺东角?边,同湾仔为邻。另一个响铜锣湾天后庙?边,叫天后站。因为中国香港人习惯响地铁站汇合,所以天后站叫叫下,呢一带就畀人叫天后喇。 铜锣湾原指今为维多利亚公园的海湾及其东岸。因为该处的海岸线像一个铜锣,因而得名。而昔日海岸线就在今日铜锣湾道。铜锣湾古称盐船湾,18世纪戴氏家族于海湾东岸建立了一座「盐船湾红香炉庙」,即今日的铜锣湾天后庙。 而现时一般称为铜锣湾的位置,则原称为东角,意思为维多利亚城之东的一个海角。东角的位置大约是现时维多利亚公园与波斯富街之间的地区,即东角道附近。 19世纪中期,铜锣湾乃英资企业怡和洋行总部,当时怡和洋行在东角设置货仓及于今糖街附近设糖厂即前中国香港铸币厂址。19世纪末,铜锣湾兴建了一条海堤,即是现今的高士威道。这亦是铜锣湾的英文名「Causeway Bay」(海堤湾)的字源。1950年代的大型填海工程,产生了现今的维多利亚公园。 1960年,日本百货公司大丸在铜锣湾记利佐治街开业,加上第一条海底隧道的兴建,其中国香港岛出口就在铜锣湾。于是多家日资百货公司先后在铜锣湾开业,令铜锣湾成为港岛主要购物中心。1980年代中全盛时期,铜锣湾***有4间日资百货公司,分别为大丸、松坂屋、三越及崇光。踏入1990年代,日资百货公司不是结业便是易手,取而代之的乃一个一个的购物商场。其中中国香港电车在铜锣湾的原车厂,重建成今日的时代广场;位于波斯富街的戏院利舞台,则于1991年拆卸,改建成利舞台广场。 铜锣湾东部过去有铜锣湾裁判司署,是一幢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古建筑。但由于1980年代地铁工程影响而变成危楼,于1980年代初拆卸。原址现在变成了地铁港岛线的天后站出口,而顺理成章的,一般人亦改口把天后庙一带改称为「天后」,而「东角」这旧名则渐渐被人遗忘。 过去的地理划分到现时仍保留了不少痕迹,包括位于天后的铜锣湾街市及再向东行与长江实业油街项目相对的民政事务总署铜锣湾社区中心、位于铜锣湾崇光百货附近的东角道,以及东角Laforet商场(原为东角Nu Face Sogo)。

铜锣湾天后庙,又称灯笼洲天后古庙或简称天后古庙,位于中国香港铜锣湾天后庙道10号。铜锣湾天后庙始建于清初,由戴仕蕃建造,当时称之为「盐船湾红香炉庙」,天后庙的业权至今仍为戴氏族人(戴氏福堂有限公司)所拥有,1928年通过的《华人庙宇条例》,规定全港庙宇由华人庙宇委员会管理,但红香炉天后庙获豁免,仍由戴氏族人自行管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铜锣湾天后庙主祀神灵是天后娘娘,另祀神灵为观音、正财神及包公。附近的地铁站亦命名为「天后站」。该建筑被列作中国香港法定古迹。 zh. *** /wiki/%E9%8A%85%E9%91%BC%E7%81%A3%E5%A4%A9%E5%90%8E%E5%BB%9F#.E5.82.B3.E8.AA.AA.E4.BA.8C zh. *** /wiki/%E9%93%9C%E9%94%A3%E6%B9%BE 3pforum/bbs/thread-6052-1-7 gohome/resources/district?cod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