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

第一,让学生带着美妙的音乐走进教室。

课前音乐课的导入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比如我会根据每节课不同的音乐风格,把新歌和相关的节奏音乐结合起来。上课前,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随着音乐的旋律,师生融为一体,情不自禁地沉浸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这种美好的享受是一种美好的体验,为学生营造了美好的学习氛围,为一堂课开了一个好头,从而使学生在情感上为学习铺平了道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用生动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激发学生体验美、创造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二,用生动的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是一门有着感人形象的艺术,它能通过生动感人的音乐形象感染人。因为具体生动的形象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的主题,可以进行故事演示,让学生在演示的过程中体验音乐快乐活泼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美感。尤其是对音乐不感兴趣、性格内向的学生,让他们亲身体验,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多一些启发,多一些感受,鼓励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在优美跌宕的旋律中体验情感魅力。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比如教《我们划水吧》的时候,老师今天带领学生去郊游,你开心吗?可以展示蓝天、碧水、美丽东湖的图片供学生欣赏;看到这么美的风景,你有什么样的灵感?同学们会齐声说:我们好开心,我要唱歌。然后配上优美的旋律让学生听。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让学生进入作者创造的美的意境,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有新的感受,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更好地品味美。因为学生们心里有一种平和闲适的感觉,美好的音乐形象留在心里。

第三,利用各种教具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动逼真的教具可以在音乐和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便于孩子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因此,音乐教学可以从儿童生活实际出发,发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制作精美的教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比如比例学习,可以准备7个小动物的画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大象贴在秤的最底层,告诉学生它的门牌号是“Do”。鹅住在二楼,门牌号是“re”;可爱的小猫住在三楼,它的门牌号是“米”;美丽的小喜鹊住在四楼。它很小,它的房子只有小猫的一半高,门牌号是“f a”。大白兔住在五楼,门牌号是“SOL”;小猴子的家在六楼。它爱扯猪耳朵,门牌号是“拉”。猪八戒的家在七楼。因为是好吃的西瓜,它的门牌号就叫“xi”,又因为它懒,为了上下楼方便,房子只有小喜鹊那么高。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具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把枯燥的点名练习变成了有趣的儿童故事。因此,学生在愉快有趣的学习氛围中,立即学习七个唱名,并记住每个点名的具体位置。

为了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教师可以画旋律线。紧凑和分散代表不同的节奏。或者演示开尔文手势来唱旋律。这样,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不仅热爱学习,而且歌唱得更准确。使其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四,通过作品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听觉,对听觉现象和音乐作品做出积极独特的反应;能自觉、自信地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能够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情趣,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1.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必须了解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是由音乐表现手法和元素(如音高、旋律、节奏、音色和

声音、节拍、速度、强度等。).

要知道节拍、签名、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小学生不一定要明白它们的意思,但一定要明白,随着音乐的节拍、签名、节奏的变化,音乐所表达的音乐意境也会发生变化。《玩具进行曲》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基本节奏和旋律是一样的:“1。

55 ┃1 55┃12

32 ┃ 5-┃”,第二句和第四句都是在第一句的基础上,体现了小玩具滑稽可爱的木偶形象。了解音乐中的节奏和音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主题,提高音乐感知能力。知道音区、速度和力度是常用的音乐表现手法,知道不同音区的音高和声强变化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可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从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比如听管弦乐《骑着雪橇》,老师第一次听之前会先听鞭子抽向学生的声音。学生们一安静下来,他们就听到了马奔跑的声音。当老师问学生:音乐中有什么特殊的音响效果时,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场景?因为学生在听的时候有一种音乐感,听到马蹄声、钟声、鞭子声、笑声等等,有利于教师带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听的环节,感受人的愉快心情。

2.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还必须了解音乐作品。

中国幅员辽阔,语言、风俗、劳动、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各异,各民族的音乐宝库极为丰富。教师应该把传统民间音乐放在音乐课的重要位置。广泛了解他们的特点和类型,认识民族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帮助学生增加很多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并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宝库中的精品,如民歌、民族乐器、戏曲等的音乐特点。并通过对这些传统古典音乐的学习,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产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中国的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包括诗、词、赋等。)可以唱。了解和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这些精髓,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喜爱。《春江花月夜》和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月夜音乐》都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的诗作改编而成,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而深受学生喜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歌曲:二胡《二泉映月》、古筝《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琵琶的《十面埋伏》、《春天的白雪》、《大浪淘沙》都是用文学作品铺就的,加深了学生的音乐美感。

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流行音乐:应该欣赏和肯定小学生喜欢的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不仅能让学生欣赏,还能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分析这些歌曲在主题风格上的特点,在内容上有什么积极意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欣赏。

总之,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和安排,采取不同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