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欣赏中国民族器乐的体会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造和使用乐器。他们用手中的石头、土块、木块等生产工具,以及竹筒、兽皮、骨头等作为最初的乐器来敲打节奏。据考古和甲骨文记载,当时使用的乐器有鼓、铃、钟、编钟、管、钹等,主要是打击乐器。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出现,乐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总的趋势是从无定型到定型,从不定音高到固定音高,从单音乐器到旋律乐器,从打击乐器到管乐器,再到丝弦乐器,从单一到多样。

奴隶社会时期,乐器的制作更加精致奢华,规模也越来越大。打击乐器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编钟和编钟三个一组,出现了笙、陆等复杂的吹管乐器。到了周朝,已经出现了弹拨乐器。先秦时期,人们可以将乐器分为金、石、土、皮、丝、木、竹八类,这是中国最早的“八音”分类。

秦汉隋唐时期,中央集权的形成和不断巩固,促进了乐器的发展。汉代以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建立了联系,吸收了许多外国乐器。唐朝末年出现了弦乐器西琴(二胡的前身),宋代弦乐器有了很大发展。因此,民族乐器更加丰富和完整。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各种器乐演奏,而且种类繁多。随着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批新的弦乐器,如板胡和京胡,弦乐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族弦乐器经过以刘天华为代表的创新者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更多的乐器进行了改革,扩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把民族乐器的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许多民族乐器走上了舞台。

目前,中国使用的民族乐器有200多种。根据它们的形状、性能和颜色,可以分为四类:打击乐器、管乐器、弹拨乐器和弦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