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
外国著名音乐家
度假小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出生于埃森纳赫的一个音乐家庭。从18岁起,他就在许多教堂和宫殿里担任音乐家和管风琴手。巴赫的作品对现代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广阔的前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一座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音乐之父”。
欣赏作品:管风琴音乐《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小提琴《G弦咏叹调》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
(亨德尔,GeorgFrideric,1685—1759),德国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哈勒。他从27岁开始就在英国生活,这对英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英国人也把他当成自己的音乐家。汉德尔在西欧音乐史上占有与巴赫平起平坐的重要地位,对后世音乐影响巨大。
作品欣赏:合唱《哈利路亚》
小提琴“宽板”
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出身贫寒,从小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作曲主要靠自己。他成年后长期担任乐队队长,并在90年代初成为当时的首席音乐家。1791和1794,他去了两次英国,很受欢迎。他主要从事旋律音乐的创作。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乐”的结构形式,将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并用完整的交响乐团进行编排,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交响曲,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告别》、《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因此被称为“交响曲之父”。
欣赏:室内乐《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交响曲“惊奇交响曲”
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1756 65438+10月27日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 65438+2月5日在维也纳去世。莫扎特三岁展现音乐天赋,四岁随父学琴,五岁作曲,六岁随父学小提琴,八岁写多首奏鸣曲和交响乐,十一岁写第一部歌剧。有:歌剧20部,交响乐40余部,协奏曲50余部,弦乐四重奏27部,共计622部作品。莫扎特音乐作品中清新明快的节奏、悦耳动听的旋律、优雅庄重的气质,使他的音乐犹如天籁之音。人们都说莫扎特的音乐之美古今无与伦比。“音乐神童”
欣赏:为管弦乐而作的第40交响曲。
G大调弦乐室内乐小夜曲
管弦乐《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
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波恩,自幼学习钢琴。1787年,他去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认识了莫扎特。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时代,欧洲民主和民族意识日益高涨。他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点,或赞美英雄,或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民主,自由和光明的未来。主要作品有《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第九交响曲)。贝多芬的晚年非常凄凉,在贫困和疾病中死去。然而,人们不能忘记他。1827年3月29日,贝多芬葬礼举行时,有2000多人参加了护卫。贝多芬对音乐最重要的贡献是交响乐,所以他被誉为“交响乐之王”。
欣赏作品:管弦乐《第五交响曲》-命运
管弦乐《第六交响曲》-田园
钢琴曲《月光奏鸣曲》
钢琴曲《激情奏鸣曲》
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
舒伯特
(弗朗茨·六翼天使彼得·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1797+10月31出生于维也纳。我童年时接触过音乐。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他的交响乐风格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美妙的抒情性让李斯特称他为“有史以来最有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在传统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质。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作品。在《即兴曲》和《音乐时刻》中,舒伯特让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意性、自发性和意想不到的魅力都成为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代表作品
舒伯特流传最广的歌曲是他的600多首以感情为灵感的歌曲。我们也熟悉著名的舒伯特小夜曲,旋律优美,令人陶醉。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
(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1803-1869),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19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人物。遵循父亲的指示21在年修完成医学课程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后,他决定转行做音乐。此后,他与家人关系紧张,不得不靠借钱和私教维持清贫生活。著名乐评人杨曾写道:“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精髓可以说集中在三个人身上:雨果、画家德拉克洛瓦和柏辽兹。他们的作品中夹杂着各种矛盾的因素,既有英雄气概和革命激情,也有艺术家个人的孤独和各种空洞的幻想。”
欣赏作品:管弦乐《幻想曲交响曲》
门德尔松
(f .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作曲家。出生于银行家家庭。1822以来,先后赴瑞士、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等地进行创作和表演活动。门德尔松的主要作品有: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五部交响曲;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手指洞》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四十八首无词钢琴曲,以及各种题材和体裁的器乐和声乐作品。
门德尔松的作品风格优美生动,结构完整严谨,配器精致。他在1829指挥演奏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使巴赫的这部杰作在音乐界占据了重要地位。他还帮助舒曼建立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
作品欣赏:管弦乐《仲夏夜之梦》
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孩提时代就展示了他的音乐天才。19岁就写出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1831年,肖邦来到巴黎,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交往,如音乐家李斯特和柏辽兹,作家雨果、巴尔扎克和海涅,画家德拉克洛瓦。在与世界著名小说家乔治·桑的交往中,肖邦进入了创作最繁荣的时期。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具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风格独特。在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一位将创作生命集中在钢琴上的大师。他巧妙地克服了钢琴不能演奏任何时长的主要限制。它为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他第一次在音乐中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使斯拉夫民族因素成为欧洲音乐的主流。他的作品旋律苍劲,勇往直前;马祖卡的侠义荣耀;华尔兹充满了甜蜜的温柔。肖邦还写过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和奏鸣曲。他的感情神秘而迷人。
代表作品:F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练习曲《革命》等。
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天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他出生于匈牙利雷丁,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他是萨里、车尔尼、塞贝里亚诺·雷哈和贝尔的弟子。他十六岁定居巴黎,受到雨果、拉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义文艺家思想的影响,向往资产阶级革命。音乐上,他提倡标题音乐,开创了交响诗的体裁,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13首交响诗。在帕格尼尼的影响下,李斯特创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钢琴练习曲。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被誉为“钢琴(技巧)之王”。
欣赏作品: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和第六首..
中国音乐家
冼星海
(1905—1045)冼星海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大约10年的作品,包括上百首歌曲(现存250多首),4部清唱剧,1部歌剧,2部交响乐,4部管弦乐组曲,1部狂想曲。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是各种流行歌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4 2002年2月-1935 7月17),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文载道,诗言志,乐为心”。聂耳本人,乃至他的巨著,都是在那个民族危亡的特定时代创作出来的。那些铿锵有力的音符,也是当时环境中人的心声。
王洛宾
(1913—1996)王同志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艺术家。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线,多次参加抗日宣传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他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创作了大量抗日歌曲,如《故乡》、《上战场》、《洗衣歌》、《凌渡风之歌》、《奴隶之恋》等。这首歌传遍了华北前线,鼓舞了许多有志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创作的《康定》、《爬半个月亮》、《马伊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贾克西》、《达坂城的姑娘》、《萨拉姆的毛主席》等情歌在国内家喻户晓,其中多首被编入高校声乐教材。
贺绿汀
(1903—1999)原名何安庆,又名何宝珍、何擦。解放后,贺绿汀先生专注于音乐教学。历任上海音乐学院(新闻系)院长,创办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附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他创作了3首合唱曲、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钢琴曲、7首管弦曲、25部电影音乐、65,438+040多篇论文和翻译,还出版了《何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他创作的歌曲《游击队歌》、《肯春泥》、《嘉陵江上》在他抗日战争期间传遍世界各地,至今仍是音乐会和歌唱活动中经久不衰的歌曲。器乐作品有钢琴独奏《短笛与摇篮曲》,管弦乐《森吉德玛与黄昏》。他的创作构思严谨细致,结构完整紧凑,手法简练脱俗,感情真挚自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特别是在歌曲创作上,他甜美朗朗上口的旋律和鲜明的时代感,使他成为一位让人永生难忘的优秀人民音乐家。
刘天华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中国音乐的突破口,借鉴小提琴的长段颤音弓等技法和西方器乐创作技法,融合琵琶轮指按压、古琴泛音演奏等技法,创立并运用了多位演奏法。这些都为二胡从音乐到演奏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种在古代被忽视的民族乐器成为现代的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主角和代表。因此,刘天华被认为是现代二胡演奏学派的创始人。
华·
(1893-1950)民谣音乐人。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寺道士华清河之子。华清和雪海擅长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尤其是琵琶。华自幼随父学习音乐。他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疾,三十五岁失明。在无锡,我靠沿街唱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了人间疾苦。阿炳的器乐演奏深受群众喜爱,其高超的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受到当地道教音乐界的重视。他广泛研究各种民间音乐,能够脱离狭隘的学习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和演奏各种器乐。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流传于世。只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冷春风》;《大浪淘沙》、《昭君大堤》、《龙舟》等琵琶曲目被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1950年录制了他演奏的6首乐曲,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收录,编入《阿炳音乐集》(1956年音乐出版社出版)。
狭海峡
(1918-1976)是江苏徐州人。曾就读于河南大学化学系,后在冼星海的授意和指导下,参加了河南抗敌后援会第三支队。65438年至0939年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陆机等人的指导,记录和整理了大量的民族材料。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他一生创作了200多首音乐作品,包括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我们工人有力量》、《鲁梁山合唱团》、《秧歌》、《情侣识字》、《周子善》(与张鲁、刘驰合作)、《白毛女》(与、张鲁、项羽合作)。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他除了对冼星海进行专题研究外,还撰写了《冼星海传》,内容涉及新歌剧的发展、传统戏曲音乐的改革、革命音乐传统、群众音乐生活等,著有《中国民乐演讲》、《时代歌曲》等书籍和论文200余篇。他在歌曲创作、戏曲创作和音乐理论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发表在《凯尔选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