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什么?讲得详细点

《太阳》由四个段落组成,互相关联,彼此咬合。前三段发生在七十年代,最后一段发生在五十年代。第一段是“疯”。女人(周韵)寻找一双离奇丢失的鱼鞋,从树上掉下来摔成了“疯妈”。早年间,凯旋归来的“最可爱的人”到学校去做报告。疯妈当时并不疯,是个美丽的姑娘。“最可爱的人”面对台下的芸芸众生,只看见了她。短暂的相聚,长久的别离。“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首诗成了疯妈的宿命。最后的告别异常清醒,看着儿子的眼光无限温存,然后她就走向秋水长天,一去不复返了。这一段最飘,我无法跟上疯妈飞扬的思绪。这一段最乱,挖去了“最可爱的人”头像的合照,“白宫”里一件件碎裂的器皿,统统不明所以。这一段最含混,可以说是一个人生活在正常的频道之外,为所欲为,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大半辈子守着一段记忆过日子,品味着时代赐予的苦酒。反正,我不确定。

第二段是“恋”。开篇就气势不凡:厨房里,梁老师(黄秋生)深情地弹唱《美丽的梭罗河》,五位“面团西施”一边伴舞,一边揉面。医务室,风情万种的林大夫(陈冲)给梁老师打针,目光里春意荡漾。一切都清晰地指证:梁老师是个“万人迷”。夜晚,芭蕾电影《红色娘子军》露天上演。一个女人被摸了屁股,引发了一场群起追逐。跑在前面的是梁老师,紧追不舍的是四十一柄手电筒。那是一幕非常壮观的景象。最后,梁老师摔断腿,被看护风化的热血群众扭获。唐老师(姜文)苦劝梁老师认罪争取主动,梁老师坚不屈服。在梁老师的病床前,林大夫进行了缠绵潮湿的爱情表白。林大夫走后,一个丑女夺门而入,发出了火辣直白、至贱至露的爱情宣言。面对这一切,梁老师的表情除了错愕还是错愕。最后,梁老师含笑自尽。这是全片中最肯迁就观众理解力的一段。这摆明了是控诉那个存口号、灭人欲的火红年代。那时候,革命洪流席卷一切,爱情的种子不能在阳光下得到伸展,只能在逼仄的心灵中扭曲生长,湿漉漉的林大夫、火辣辣的丑女、不要命地抓流氓的革命群众,莫不是变态社会中的可怜虫和牺牲品。

第三段是“枪”。唐老师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妻子(孔维)相伴。唐老师整天带着一帮童子军在山中打猎,弹无虚发,日月如梭。家中的妻子寂寞难奈,勾引了小队长(房祖名)。几经反复,唐老师击毙了小队长。这是个没有时代特色的偷情故事,而且在当代发生的恐怕更多:多金而忙碌的男人热衷于在风月场所出没,独守空房的妻子或者二奶红杏出墙。这段最有意思的是,唐老师的“导师”(崔健)讲解人生哲理:他在纸上左画一个圈,右画一个叉,三下两下就让唐疑云顿消,甚至放弃了杀机。姜文总能把平淡生活弄得平地生波。

第四短是“梦”。是前三个故事的开端,也是片中多数谜面的谜底。“阿廖沙”的来历,“天鹅绒”的缘起,“太阳照常升起”的出处,都有交代。看完了这段,豁然开朗了不少。

很显然,《太阳》不是为故事而故事,也不是为HIGH而HIGH,它是内心沸腾、多有指涉的。可是如果想把这些指涉落到实处,把疯妈、阿廖沙、梁老师、唐老师、小队长的悲剧归咎于时代,却又缺乏坚实的情节和逻辑依据。一到较劲的地方就虚晃一枪:阿廖沙究竟怎么死的?清醒的疯妈为何投水?嫌疑已经排除,梁老师为什么要上吊?唐老师已经放过他了,小队长为什么非得找死?不把这些关键点做实了,就只能停留在高来高走的语境中,就只能是亦真亦幻的影射。影射当然也会触动人心,也是一种表现苦难的尝试,但影射毕竟浮光掠影,肤皮潦草,不透彻,不过瘾。

跟《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姜文依然灵感泉涌,百变千幻,宽能走马的大路瞬间就能变成壁立千仞的悬崖,带劲的段子和镜头层出不穷,我仍然像刚刚进城的陈奂生、刘姥姥、马大帅一样目瞪口呆。可是,《阳光》里一条条灵感的小溪会聚成一条名叫“残酷青春”的大河,把我彻头彻尾地淹没了,而《太阳》里的灵感只是散兵游勇,各自精彩,缺乏整体上的所以然和冲击力。跟《阳光》比,《太阳》不再是自恋。跟《阳光》比,《太阳》有句无篇。《太阳照常升起》,阳光不再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