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主要的民间舞蹈有哪些?
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汉族民间歌舞,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演出。明代的社火,清代的走会,就是组织各种民间娱乐或技艺,如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组成综合性的游行、表演队伍。在这支队伍中,秧歌、旱船、竹马跑、大头和尚舞、舞狮、舞龙、霸王鞭、高跷等舞蹈举足轻重。通过社火、行走等活动,这些舞蹈流传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保存了许多相当古老的传统舞蹈,如明代史书中记载的新疆维吾尔族大型舞曲《十二木卡姆》,明代《百衲传》中记载的傣族孔雀舞《车李乐》中的象脚鼓。除了历史记载,在出土的铜鼓文物中还可以看到壮族的铜鼓舞。苗族的芦笙舞、铜鼓舞、年调舞、傩舞不仅有文字记载,还有很多清代的图片为证。东巴舞是云南纳西族的一种祭祀舞蹈,在清代发现的东巴经手稿中记载了这种舞蹈的舞谱。
此外,如少数民族的舞曲、瑶族的长鼓舞、土家族的摇摆舞、藏锅寨、满族的莽撞、太平鼓舞等也在这一时期广为流传。中国各族人民在民间歌舞中歌颂历史,祭祀祖先,教育后代,祈求丰收,倾诉爱情,赞美家乡,是劳动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戏曲已经成为最流行、最重要的艺术形式,而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直接继承了唐、歌舞大曲和古代传统舞蹈艺术,经过历代戏曲艺人的加工和创造,形成了完整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法。明清戏曲中保存了丰富的舞蹈遗产。清朝乾隆、嘉庆年间(1736 ~ 1820),各地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比如古画戏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采茶戏是在采茶的基础上形成的,五声戏吸收了秧歌和古画花灯的营养,花灯戏是从花灯发展而来的。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各地方剧种吸收和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和民间舞蹈传统。清代戏曲舞蹈具有程序严谨、表现力强、技艺高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