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莫说:“如果我们能用一个独特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在努力成为‘美育’。”他还说:“音乐教育要想同时成为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其出发点必须是对音乐的审美本质和价值的清醒认识。”从上面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因此,新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也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在实施美育的整个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基础的任务之一。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实施美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了解音乐表现的技法和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学生感知、想象和评价音乐的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笔者将谈谈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第一,认真听,学会感知
音乐欣赏活动离不开人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体验。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的前提是人的感知。感知是一切音乐欣赏活动的心理基础。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在人脑中对这些事物的个体属性作出反应。”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在人脑中对这些事物产生整体反应。”可以说,知觉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要求审美主体具有捕捉审美客体所蕴含的审美信息的能力。人的听觉器官只有从纯粹的生理器官上升到审美器官,才能真正成为能够感受和体验音乐之美的人。
但是,人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人对美的感知能力是在感受音乐和声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和探索音乐作品中的美。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形式、速度、力度等来表达艺术思想。,通过听觉唤起人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反应,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享受美。
美国当代著名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在其著作《如何欣赏音乐》的扉页上写道:“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什么比听音乐更重要。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听音乐。”在音乐欣赏的感性活动中,听觉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所有的情感体验和形象联想都应该建立在声音感知的基础上。
而仔细聆听是获得声音感知的主要手段。
我们在听一段音乐时,必然会受到作品中各种音乐元素的影响,产生各种情绪反应。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反应是感性的,不需要经过理性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用心地听音乐,形成良好的听音习惯。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来教学生如何听音乐。在欣赏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感性能力,如感受声级、长短、强弱、音色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都有这个能力。而学生可能并不具备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等进行听辨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欣赏和感受音乐,从而对音乐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要让学生主动去听,而不是被老师灌输,要把音乐交给学生自己,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感性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和完善。
第二,心平气和,学会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形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直接感受客体时,并不满足于机械的消极感受,而总是积极调动和改造审美客体的信息刺激所再现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丰富和充实审美意象或创造新的审美意象。因此,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我们听的音乐不是我们听到的声音,而是被听者的想象力以各种方式修补过的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
因为音乐的非语义性、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了听众丰富的想象空间。人可以通过听觉刺激想象力来传递感染和激发情绪。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音乐语言的启发,学生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脑海中会产生许多想象和联想,因为正如法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说,“同样的歌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答案。”这体现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主观意识的作用。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部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我们在听一段音乐时,情绪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被音乐感染,产生各种情绪体验。因此,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学生心中潜在的情绪相互交融,产生与音乐的共鸣。学生可以通过将通过音乐欣赏获得的情感体验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以前的情况联系起来,获得审美享受。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利用这种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塑造的音乐形象,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心平气和,不要用详细的讲解熄灭他们想象的火花。告诉学生,音乐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水平和审美能力有强有弱,音乐激发的审美想象一定是丰富多彩的。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就会没有精神压力,思维就会活跃,想象力就会丰富。学生审美想象的每一个过程都是通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这些审美想象可能不符合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甚至有点野,但每一个审美想象都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作为学生,他们有自己审美想象的权利;作为老师,要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不能把自己的想象力强加给学生。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理解和想象。
第三,用心探索,学会评价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的审美属性和价值所作出的判断。审美评价与审美主体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密切相关。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反应。审美评价属于审美活动的更高层次。学会评价和拥有音乐评价的能力,涉及到审美主体对音乐声音的感受能力、对音乐元素知识的综合感知能力、音乐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音乐欣赏的个人品味和审美价值。
古往今来,在音乐作品中,真、善、美、假、丑、丑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相互斗争中发展。正因为如此,如果老师不好好引导,很多学生就会对美丑一无所知,不会进行善恶之辩。这些年来,有时社会上流行一些低级趣味甚至是庸俗趣味浓厚的音乐或者格调低下、艺术性差的音乐,让成长中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而那些优美而富有艺术感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的。因此,在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评价能力,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虚假的界限,掌握辨别是非的标准的同时,关键是要使他们能够评价和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学习这些,要在掌握相关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探索音乐作品的主题、内容、体裁、风格、意境、曲式等表现手段,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感美、表现美,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欣赏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知识和经验的差异,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因此,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的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和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感知作品,将日常感受升华为审美判断。同时,必须为学生参与音乐评价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感和想象力;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交流自己的音乐感受和理解,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的审美状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和理解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如果能有效地完成音乐欣赏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音乐审美达到更高、更深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