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去百度百科搜一下。以下是百科精选:

白方言叫“白二胡”,意思是白曲,类似民歌。因地域不同,常以地名命名,如“大理白调”、“剑川白调”、“洱源西山白调”以及昆明、元江、泸水等地的白调。①大理白族调。流传于洱海周边,可二重唱或独唱,分男声和女声。男声是五声音阶调式;女声是五声音阶宫调。在男女对唱中,当一个女声变成男声时,前一个音是DO =后一个音是sol,形成了谐音(个别村男女唱同一个音)。真假声结合演唱。1里的歌词最后一个字和女声第5句的台词经常落在la的颤音上。除了这个特定的颤音,其他的声音都很平淡,充满了乡土气息。以下举例:②剑川白调。流传于剑川、洱源一带。曲调简洁流畅,兼具叙事性和抒情性的特点,也可作为说唱曲调。用真实的声音演唱,由领唱三弦伴奏,自己弹自己唱。音乐是六音羽调式,旋律起伏很大,经常六度八度跳跃。剑川白调的结尾一般以骨架音“咪”结束,然后三弦在主音结束前弹奏尾声的结尾句。以下举例:③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邻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音乐片段的重复结构。男女声都是用真声唱的。白小调和白调的区别是爱情内容少,在家里和大街小巷都可以唱。如泥鳅调、海东调、麻雀调、插秧调等。叙事曲包括流行于洱海周边的达波歌(又称“刘桦歌”)和流行于山区的“大哥大调”。另外还有民谣,儿歌,娃娃的曲子。歌舞音乐有《大个调》、《霸王鞭调》、《舞龙》、《舞狮》、《绕三魂》,都是欢快热烈的。大本钟音乐是白族传统曲艺的一个流派,按照传统说法,它的唱腔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是指三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南部的南腔;流行于大理北部,称为北腔;洱海东岸流行的叫海东戏。“九板”指九个曲调,是大本钟的基本唱腔,如正板、平板、高腔、脆板、哭板、哭板、阴阳板等。“十八调”是指18民歌,是大本钟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羊调、华子调等。一般是1人唱,1人弹三弦伴奏。明清时期的吹管、大剧本、歌本吹管音乐吹管是白族的传统剧种,历史悠久,现称白戏。它的音乐属于对联。唱腔有小声腔、许声腔、肖丹腔、姚丹腔、英雄腔、丑八怪腔、高音腔、平腔、黄儿腔、哭腔。主要由唢呐和打击乐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