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茶道看日本民族精神)
茶道大师是森野里雄。李修在《茶道圣书·南方录》中说,茶道之术以桌术为中心,各种事物的规矩、法度成千上万。茶道的祖先在学习茶道的时候,主要是记忆和掌握这些规则。并以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可见日本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是佛教,其思想核心是禅宗。它是一种以禅宗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们实现完整的认识为目的的新的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宗文化占有很大比重,是日本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文化现象。禅宗的思想和形式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比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等。
在日本,历代的大茶人都到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一生受禅师指导。但获得法名后,他们并没有留在禅寺,而是回到茶馆过茶人的生活。茶人的生活和普通人、艺术家差不多。所以,虽然茶人通过禅得道了禅,与禅有了法律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一种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家禅”。如果把禅寺里的宗教活动叫做“寺禅”,那么茶道和禅就是一种并行的关系。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首要目的是修身养性,这是茶道文化的胎盘。作为一种现象展示出来的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丰富的文化形式。在我开始研究茶道之后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它的文化形态有一个很强的独特性,那就是它是一种通过实现无相无相而表现出来的形态。没有茶道不渗透非个人的自我。另一方面,非个人的自我必须渗透到茶道中。即茶道文化是自身无相的外在表现。茶道也是一种根文化,它陶冶人的身心,创造无感而有悟的人,也就是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茶道是一种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作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了文化创作者。茶道就是这样一个修身养性的世界,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道是一个没有自我表现,没有自我表现的地方。”如前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从珍珠开始的,由邵鸥领导,由森野理夫完成。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为“草安茶”。曹安茶的茶道是对贵族、富贵、权利的彻底批判,也是对卑微、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
时至今日,茶道已经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举行最频繁的文化活动。热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求茶道而不婚的女人和为追求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并不少见。如今,茶道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结晶和代表。
学术界主要用三个概念来解释日本茶道精神:(1)尊重与沉默;(2)一届一届;(3)独坐的概念。这些概念与禅宗思想有关。
“和、敬、默”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则。它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是:主体的“无”,即主体的绝对否定。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作为虚无的化身,有形的理念是和谐、尊重、纯洁、寂静。它们是由“无”衍生出来的四种现象。从这四个抽象的东西来看,日本茶道艺术的形式有上千种,比如茶馆建筑、点茶、道具、茶小吃等等。
“一相一会”这个词出自江户时代末期最大的茶人写的《一会茶汤集》。景一说,追根溯源,茶会一期一会。即使同一个主人和客人可以举办多次茶会,也无法重现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每次茶会对我来说真的是千载难逢。所以主持人要千方百计做到深情真诚,不能有任何疏忽。客人也必须带着这世上再也不会相见的感觉去参加会议,热情地接受主人的每一个微小的匠心,真诚地去迎接。
“独坐的想法”这个词也来源于景一碧有一段时间的茶汤集。面对着一个茶壶,独自坐在茶室里,想着这一天的茶事,盘算着这一天再也不会发生,这一刻,茶人的心里不禁空落落的,满满的。茶人此时的心情可以称之为“主体的缺席”
可见,茶道是一种禅定清心的佛教活动。茶人不愧是家里的和尚。茶馆可以比作佛寺。所以日本的茶道思想是茶与禅的融合。茶中有禅,禅在品茶中深悟。
日本茶道可以追溯到1200年前的奈良时代。它是由中国唐朝的鉴真和尚和日本留学的祖一师带到日本的,并很快在日本上流社会中传播开来。
15世纪初,著名僧人诸光·村田(1423-1502)采用了流行的“一起送茶”的形式。吸收“数茶送茶”的品茶论点和欣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的庄严仪式。创造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后来,禅宗逐渐在民间普及,形成了20多个流派。如内部流、音乐流、涓涓流、编织流、南音流、纵片流、宋伟流、石舟流等。16世纪后期丰臣秀吉的茶道僧森no Rikyū是一位茶道大师。创办了最受欢迎的“一派茶道”,又称“千茶道”。后来,森no Rikyū的后代分为三个分支,也被称为“三千”。“一派茶道”是日本最受欢迎、最有影响力的。森野力志也被日本人尊称为茶道大师。
所谓茶道,就是泡茶、喝茶的礼仪,有一整套陶冶心灵、增进友谊、学习礼仪的形式。森no Rikyū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净、寂”。叫“四规”是茶道的宗旨。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有日本民族风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独特内涵。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是通过茶会学习茶道,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和道德观念。正如中富森田所说:“茶道已经从单纯的好玩、娱乐演变而来,成为表达日本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16世纪末,森野里雄继承并吸收了历代茶道的精神,创立了正宗的日本茶道。他是茶道大师。通过分析李秀茶道的精神,我们可以了解日本茶道的一点。
村田诸光曾提出“尊静”作为茶道精神,但森野理雄只改了一个字,以“尊静”为宗旨,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沉默”也写作“沉默”。指的是审美。这种美感体现在“威”字上。日语发音为“wabi”,原意为“孤独”、“贫穷”、“贫困”、“抑郁”。和平时期的“人”字,指的是失意、落魄、抑郁、孤独的人。到了平安末年,“傩”的含义逐渐演变为“寂”和“闲”的含义,成为当时一些人欣赏的美好意识。这种美感的产生有着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年到镰仓时代,是日本社会动荡和重组的时期,昔日占统治地位的贵族失去权力,新兴的武士阶层走上政治舞台。失去天道的贵族感到无常和悲观,于是佛教净土宗应运而生。失意僧人视当时社会为污秽,号召人们“厌恶污秽,寻求净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贵族文人离家出走,或隐居深山,或徜徉荒野,在山中野外建草堂,过着隐居的生活,创作了所谓的“草堂文学”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宣泄。这种文学基调阴郁,风格神秘。
室町时代,商业经济发展,竞争激烈,商业活动繁忙,城市奢华喧闹。很多人厌恶这种生活,追求“美”的审美意识,在郊区或城市里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过隐居的生活,享受一点古朴的田园生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以冷峻、从容、闲散为美。茶人朱光·村田等人将这种美感引入“茶汤”,使“静”之美广为流传。
茶道中的茶叫“沱茶”(不是沱茶),“沱”有“独处”、“闲散”之意。邀上几个朋友,坐在安静的茶馆里,边喝茶边聊天,淡泊尘世,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意境优美。仙野理雄的“茶一味禅”和“茶即禅”的观点,可视为茶道的真谛。
“和而尊”的伦理观念是唐代占有物品热时期衍生出来的道德观念。自镰仓时代以来,大量唐颂产品被运往日本。尤其是茶具和艺术品,为日本茶会增光添彩。但也出现了奢靡之风,一味崇尚唐物,轻视日本茶会。村田诸光、武野少男等人,热衷于茶道艺术,反对奢靡华丽之风,崇尚清贫朴素。他们认为中国制造的黑色陶器,颜色深,有其简单和安静的美。用这套朴素的茶具真诚待客,既有审美情趣,又有利于道德情操的培养。
日本的茶道有着复杂的程序,如仔细研磨茶叶,清洗茶具,根据季节和客人的声望、地位、资历、年龄和文化教育来选择插花。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优雅感,准确到位。这些都是对客人的尊重,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精神。
/rain Kevin/blog/item/3 b 6 f 9 aa 154955 e8f 4710649 c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