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爱我就像没有明天》
《爱我就像没有明天》--杨丹涛
草草看了五分之二,不敢细看,这本书不推荐看,不适合积极阳光的人看,适合消极的人看吗?不适合,主角最终自杀了,谢谢。那么我为什么要看?很简单,因为我怕死啊。不敢细看的缘故是,从看这书的第一段开始我就感觉到,他消极的话,在挖掘着我的心,咔咔咔,我头脑混沉,看着他眼中的肮脏社会,和已经被染得乌黑的他,和他依旧清醒的头脑,正确的三观。
丹涛兄是北大毕业的,又是一个“科举”的优胜者,清醒的,符合逻辑的,愚蠢的环科男。名校毕业生,名校,我越来越觉得,这就像是一个被无数人拥簇的谎言,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从小的监狱,到大的监狱,从小的作坊,到大的工厂,统一的圣贤的价值观,统一的牢固的唯物主义,统一的坚固的思维基础,这一套管道,朝着污浊的湖,排出纯净水,这一套管道寄托着时代的希望,大家想要将湖稀释,而不是净化,实际上的污染源头是在湖心。渲染着歌颂着保护着控制着,年轻的灵魂还在笑着,懵懂,拿到了一张奖状。
我说我还年轻,没见识过什么社会的黑暗,最多是受了挫折而已。然而和书中的那些人一样,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我从小学到的东西,我所坚信的东西,并没有得到多好的印证。我最害怕的是,容颜未老,历尽沧桑。像书中的杨想一样,他28岁,名校毕业,是个混混,呵。
灵,肉,金,欲,成,败,进,退,乐,悲,浮生啊,寻寻觅觅,生命的基调早已经定下了不是吗?你我,我你,画一个圈,是我们的纹理。
所以要有歌,所以要有诗,所以要有呐喊,所以要有撕裂,多崩离解析几次,就会更加偏执,和坚硬,以及习以为常。
无意义的写作,无意义的歌,他不为倾诉而作,不讨要喝彩,不讨要聚焦,他不知道为何要写,他只知道要写,这能让他感到舒适一点,也许是那么一点点的期待,如果有人感同身受,也就能够一同流泪,即便没有流泪的逻辑,即便通篇只有影像没有言语。
一坠再坠,所有的过错都有可能在长时间的停滞之中迭代,和走向成功的迭代一样,影响深远,而难以消除。所以我们不能停下,但我们不得不停下,而我们渴望停下。一切的挣扎,都是和自我的博弈。对美好的未来生活的向往和不想为之努力中间的矛盾——我将之命名为人民自身矛盾,就和起床是一个道理,今天我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我还要再睡一会儿,被窝里好暖。而名校生,饱受训练的猴子们,标准地准时起床,做事,打着寒颤,然后怒吼,我要睡觉!有着改变一切的能力,但却少了改变一切的内心,如果想,应该可以坚持,但那需要真的想,你要如何确定,在接受了十多年所谓的“教育”之后,什么东西是你的,什么东西更像是洗脑给你的,有多少东西,你自己认真思考过,你为何接受教育,你为何听凭讲台上那个伟大的人民教师对你的管教(没有诋毁的意思,我尊重且热爱每一位值得尊重与热爱的教师),教师自己,仔细思考过吗,教师自己接受的教育,有多少对于他自己而言,是对的,是错的,那所谓的标准答案对自己而言是标准答案吗?
人们通常认为这个世界是多解的,你道德高尚,你学识广博,你大度热情,你才情独树,都值得尊敬,那么你看,其实很多时候,是单向度的,大多数的,群体正确的,个人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的,你总是听到,把学习搞好,我指的是课业,与其相比,你忽然闪动在脑海中关于人的生命姿态的描述,显得单薄,你学业上失败了,就像是犯了众怒,关键是你自己都为之耻辱,觉得低人一等,内心的骄傲不肯教别人轻蔑的看你。单向度的残忍之处在于,除了那条康庄大道,别的路,都难走,不管你适不适合,走好了,相安无事,走坏了,不好意思,很可能,你也就那样了。来和我争辩吧,就像我和自己争辩一样,课业的能力一定体现出了一点东西,什么东西?当然就是课业能力啊。也只是课业能力吧。
我们来谈梦想吧。好。我没有梦想。说一说你的。巧了,我也没有。
在小学,我们都需要写一篇作文,叫做我的梦想。让我来告诉你,我的那是一篇是作文,不是梦想。
你应当为一切你所珍重的东西而奋斗。可明明我更愿意做的是和我所珍重的东西一起过着简单的生活。而显然这不能在现世成立。你说我怎么会愿意赚的盆满钵满,代价是付出多少年奋斗的青春。理想的状态是,金钱应该是追逐梦想的附属品。
看完,没有发觉自杀的桥段,可能看的太粗略了,说了不敢细看
这是一个奇怪的故事,关于杨丹涛比较具体的资料用google才查到,
那是一个奇怪的人,
如果我开始了正常的生活的话,我会把这个故事忘掉。
__201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