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瀑布的表演形式

莲花落是汉族说唱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七件伴奏。所谓七块,就是两只手拿着的竹板,因为右手拿着两块大竹板,左手拿着五块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子,小竹板打眼,说唱的词随着板子的节奏表演。所以俗称“七件”。

至于莲花落的歌词,基本都是一段七言四句,都是太原方言押韵。表演时先扣上大竹板,中间夹上小竹板,打了三轮板就开始了说唱,以唱为主,中间留白,唱着说着,抑扬顿挫,结尾略长,挺符合当地口味。太原莲花落的传统歌曲多为当地人民所熟悉的通俗历史故事和汉族民间故事。长篇小说有《盛唐五女传》、《万花楼》、《胡彦卿打人》。短篇小说包括年轻夫妇打架,小寡妇去新坟,夫妇水格等。

目前不仅有七件伴奏,还有弦乐和打击乐器。主要乐器有三弦、扬琴、二胡、木鱼。当时的莲花瀑布很少关注表演,只是说说唱唱。这得益于他早年的街头表演形式。解放上台以来,注重了人物和动作的表现,和过去不太一样。

艺术形式

莲花落有个艺人叫张,外号“长指甲”,从老家“下三伏”(今杭嘉湖一带)来到绍兴驻唱,并在此定居,先后收了崧厦的沈阿发、上虞的沈和绍兴坡塘的唐为徒。当时的歌词是杜撰的,没有固定的内容,没有固定的调子。民国初年,唐受越剧音准的影响,开始采用受音准的方法创作一套基本唱腔。它的表演形式也从沿街唱歌变成了上台表演。表演的多为反映农村家庭生活的短歌词,俗称“节诗”,如“娘家诗”、“养女诗”、“别离诗”、“访算命诗”、“百虫诗”、“劝丈夫诗”等,但也有十余首。后主觉得接调费力单调,唱长书不方便,就开始为四胡伴奏,并加了鼓、竹板、三跷拍手。演唱时一人拉四个铁环,一人击鼓打板,演唱者手持三个跷跷板,随音乐灵活运用。

建国前,绍兴莲花落多在农村或城市茶馆演出。观众多是农民和锡箔工人,被视为低俗。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组织艺术家队伍,帮助整理书目,使莲花瀑布日益繁荣。65438-0959年,艺人王金富随绍兴莲花落第一次参加浙江曲艺调律,表演传统目录学《闹鸡山》中的“诉苦”一节,获一等奖。1964年,艺术家丁水堂还以现代节目《两只羊》参加了浙江省现代戏剧演出,受到好评。

近年来,荷花瀑布的表演、演唱和音乐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伴奏中,有时会加入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其书目也日益丰富,改编自邵剧的《血泪录》成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回到母亲的家》,改编自《母亲节的诗》,由胡兆海于1982年在全国曲艺(南方电影)展演中演出,获创作、音乐、表演三项一等奖。后入选全国优秀曲目,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演出团,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巡演。1986年浙江省新歌(书)大赛,倪泉表演《疯狂的女孩》,获得创作、表演、作曲、伴奏四项一等奖。从1985开始,绍兴也连续举办了三届绍兴莲花落演出。全县有专业演员30多名,业余演员5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