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简介

胡德夫,1950年11月10日出生于台湾台东,中国台湾男歌手,原住民民歌手,台湾民歌运动、原住民运动的先驱之一,被誉为“台湾民歌之父”。

在20世纪70年代,胡德夫与杨弦、李双泽***同推动了被称为整个华语流行音乐启蒙运动的“民歌运动”。胡德夫在1973年举办了台湾史上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随后,在1977年,他演唱了李双泽创作的歌曲《少年中国》,进一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胡德夫的音乐事业在2005年迎来了重要的突破,他首次出版了个人音乐专辑《匆匆》,该专辑获得了台湾流行音乐百佳专辑(1993年至2005年)的第2名。随后,在2006年,他凭借歌曲《太平洋的风》获得了第17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和最佳年度歌曲奖,进一步巩固了他在音乐界的地位。

2011年,胡德夫发布了第二张专辑《大武山蓝调》,这张专辑获得了第13届音乐风云榜年度盛典中的“最佳民谣专辑”和“最佳民谣歌手”两项大奖,再次证明了他在民谣音乐领域的才华和影响力。

胡德夫的早年经历:

胡德夫于1950年出生在台湾台东县太麻里大武山的一个原住民家庭。在他11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大武山的部落里。直到11岁,他第一次离开部落前往淡江中学就读。淡江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拥有唱诗班。

出于对唱歌的热爱,胡德夫加入了唱诗班。在学校校长的照顾下,他得以在学校的琴房里练习钢琴。在就读期间,他还得到了一位加拿大教灵歌的老师给予的许多音乐资料。1968年,胡德夫进入了台湾大学外文系。在大学期间,他对英国民谣和西洋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

1970年,由于父亲需要手术费用,胡德夫辍学开始工作以赚取钱款。正好,歌手万沙浪刚刚服完兵役重返歌坛,并组建了一个乐队,需要一个合音的人。胡德夫应征加入乐队,并在其中担任万沙浪的电子琴合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