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为什么是承德?

9月29日,承德围场,坝上金秋绵延天际。

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实践创新论坛成功举办。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承德市政府、华侨城环球旅游公司、中国国家地理营签署“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此次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承德这座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丰富的塞外名城,将迎来文化旅游迭代、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多重创新,也将向着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新愿景迈进。

穿越高原山地、覆盖各种地貌的营地网络将如何构建?北方独特的绿色屏障,如何焕发人文生态的积淀和能量?这个九月,让我们沿着金山岭长城的山脊和塞罕坝秋阳的辉煌,在一场关于信仰与期待的多方联动中寻找答案。

签约嘉宾从左至右:

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倪明涛、承德市政府副市长张书国、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长兼总编辑李拴科。

尊贵的客人从左至右: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孙、华侨城华南集团副总经理、海航集团总经理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书记、生态环境部科技金融司副司长于、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二级巡视员、中国国家地理营总经理郭、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书记安昌明,

01比正常多。

生态文明高地的全新赋能

这是继无锡淄博、阳山之后,中国国家地理营即将落地的第三站承德。

与之前不同的是,大美中国乡土文化旅游的IP建设,不仅得到了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智库的支持,还将与华侨城等头部品牌共同打造,以点连线的思路在营地规划中考虑整个承德。所以无论是营地的落地还是辐射区域都会有新的突破。未来承德将有一个大本营+多个不同类型的天然营地规划完成。

在中国的领土上,有许多风景名胜。一城一地一平方寸,山川广阔多样。为什么这次这个创新的思路会落地承德?

或许《中国国家地理》中承德的概述可以作为答案的注脚:

在这里,汇聚了中国五湖四海的风景。在这里,清代满、蒙、汉、藏五个民族的灵堂耸立在一起。

会前,承德市市长柴宝良及承德市政府领导还与华侨城、中国国家地理营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介绍了承德作为民族团结的重要代表区域和地理交汇区域的多重价值。

承德位于蒙古高原和河北北部的交界处。承德市副市长张书国生动地介绍了承德的自然特色和生态实践成果,并对未来的多方建设提出了期望和建议。

《中国国家地理》社长兼主编李拴科说:转折与交汇所产生的丰富与交融,是大自然的魅力。总统曾多次访问承德,他说:承德恰恰是中国独特的地理和文化过渡带。针叶林和阔叶林交织,火山岩和沉积岩相互转化,长城建在辽阔的燕山山脉上。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融,在过去留下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和民族团结。

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倪明涛表示,华侨城愿意在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承德市委、中国国家地理营的全力配合下,为国内生态旅游的有序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样本。

这里不仅有自然万象可以探索,还有人文精华可以展现。对于致力于挖掘当地地理文化内涵,唤醒领地自然人文活力的营地项目来说,承德无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首选之地。

不过,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看来,营地在承德的落地,不仅仅是因为紫赛明珠独特的地理文化沉淀,更与长期以来推广、代代相传的塞罕坝精神息息相关。

他还高兴地与来宾分享了他对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的选址建议、骑行路线和牧场景观的想法。

本届论坛所在地承德围场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承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带我们参观了第一代林农代表王尚海的纪念林。在如今静谧而灿烂的林道上,热爱地理、热爱自然的孙导演讲述了一个当年的精彩故事。

承德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冯杰然感慨地说: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塞罕坝人代代相传,在广袤的荒地上再造了万亩人工林,筑起了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生态屏障。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被授予环保最高奖“地球卫士奖”。塞罕坝的成功实践是对“两山”理论的生动诠释,也是三代人用青春、热血和汗水书写的生态文明建设史。

斗争和建设的历史要记录下来,发扬光大。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宣教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希望中国国家地理承德自然生态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在未来营的体验中,塞罕坝的故事作为承德人文新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交流和分享;塞罕坝精神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将与生态文明的故事一起被创新地讲述和传承。

不止是野营

生态与文化旅游的奇妙相遇

在一个自然禀赋独特、文化积淀深厚、精神力量丰富的理想之地,会建起怎样的自然生态营地?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承德地区,会出现一个基地营地为主体,多个特色营地串联而成的整体效果。点线面交织的科考网,将覆盖承德的森林、草原、湿地、山地等多种地貌,全面呈现承德在自然意义上的丰富。

华侨城环球旅游公司副总经理陈为民阐述了华侨城文化旅游项目的生态发展理念和环保理念,分享了华侨城在生态营产品开发类型上的思考内容,展现了华侨城在探索和打造创新型文化旅游项目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塞罕坝森林公园区域是本次选址的重点区域之一。平均海拔1500米的国家森林公园,拥有百万亩森林景观和丰富的动植物种群,是人们恢复自然、重建生态的生动展示。

金山岭长城凭借独特的山地特色,选址也成为选址专家团最喜欢的目标。山峦的起伏赋予了植被不同的面貌,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种群和栖息其中的鸟兽也发生了第二次变化。

充满自然奇观的动植物,如狍子、马鹿、黑琴鸡、松鼠、云杉、落叶松、白蘑菇、沙棘等,会一个个出现在营地的自然学校里,以无声的方式成为营地的一部分。

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将承德作为温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故事,与刚刚游览的历史记忆一起呈现。

那么,如何更好的呈现呢?中华少年儿童慈善基金会办公室主任钟伟、黑弓行动主任季毅分别就社会力量参与和技术赋能提出了具体建议。曾深入美国、英国等地考察的中科院动物所博士陈睿说:“自然科学是一种非常纯粹的教育,农村是自然教育的绝佳场所。”他也对承德营的未来充满期待。

体验和习得,在营内,更多在营外。一系列的主题探险路线,从水草丰美的草原到郁郁葱葱的湿地,都是由专家带领,每一趟都是科考之旅。

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还会进行山区或森林中的夜游。在旷野中观星,与宇宙对话,聆听长城的低语,人文与科学的火花必将在黑夜中点燃知识的眼睛。

在本土主题区,承德独有的民族特色将汇聚一处,多元灿烂的文化之美将以各种形式一一展现。

中国国家地理营背后的多位中科院院士、科普大五等各领域权威专家、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派驻的环保、科教等领域专业人士、承德本地专家学者等,都将成为营内独一无二的智库资源。他们不仅将根据当地特点帮助开发营地课程和建立研究基地,还将与山野的年轻人一起行走,前往自然和人文知识的殿堂。

营中有丰,营外有阔;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连接世界的开放胸怀;有本土的原真性和质朴性,也有国际先进的现代性...从“观自然”到“观自然”,从“发现美”到“体验美”,中国北方纵横交错的自然营地和网络充满想象,值得期待。

不仅仅是文学之旅

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自然生态营是一群人探索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平台,是一座城市开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立足点,是一方水土、一方百姓重绘乡村之美、践行乡村振兴、再次创业的宝贵机遇。

在这里,将实现联动。生态文化旅游是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环节。生态环境部科技金融司副司长于表示:在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动绿色生态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促进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化、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化。

地方政府的政策赋能,部委机构的战略引导,品牌和企业的深入参与,将带来合力和势能。在多方的帮助下,生态文明宣传将第二次启动,文化旅游的新形式将在其中生根发芽。

在这里,我们将见证回归。承德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远的历史印记,记录着充满韵致和清风的皇家文化,也书写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示范营的建成将为激活和保存当地文化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平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会在一次次的生态之旅中体验和传承。

在这里,一项创新将被激活。全域旅游的实践不局限于一地一景,会被赋予自然、人文等科学有趣的内容;中国生态文明思想论坛、生物多样性摄影节、全国公路自行车赛、中国越野大会、森林自然低碳音乐节、草原国际环保电影节等众多重量级IP也将作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提升承德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国际性和引领性作用。

文创衍生品的开发和科普平台的产业化,将为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营地作为文化旅游、生态、科普的平台,将持续吸引合作伙伴入驻,IP活动落地承德,不仅将有效激活当地餐饮、民宿、民俗文化的经济发展,还将逐步在相关产业产生聚集效应。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标签

承德是一片水源交汇、地形交汇、民族交汇、语言交汇、文化交汇的土地。这种交集就是包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中国国家地理营倡导的“自然观”,希望呈现更壮丽的自然、科学的自然、艺术的自然。

在这么广阔的世界上,怎么能不指望把点连成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