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导言

在音乐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实践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教师传授的知识为基础,结合生活和学习实践的实际,对新思想、新问题、新观点、新途径、新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并努力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不同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学生终身喜欢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对于中学生来说,创新是指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和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多为“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和创新。因此,有必要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服务。

笔者根据两年的中学专业音乐教学实践,探索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此,笔者介绍一些经验和体会。

二,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创建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法为特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必须对模式进行“改革”和“更新”,建立基于“主体性、创新性”的现代教学思想的音乐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在学习中探索、创造。笔者在课堂教育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把握以下两点:

1,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实践为主线,以探索知识为中心,以创造知识为重点,以培养能力为目的。

2.教学实施要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给学生探索问题和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质疑,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这种音乐教学模式紧扣“主体性、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探索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启发学生勇于发现和创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以标新立异。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用来完成教学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的,教师以因材施教为主,束缚了学生的手脚,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会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他们可以在实践中创造一个让学生提问、质疑、创造的空间,让每个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行为和谐发展。另外,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笔者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总结了以下两点:

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样性是指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音乐教学中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往往是通过各种教学渠道来达到预期目标的。如果用器乐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节奏和演奏能力。加强节奏和歌唱表演,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审美素质。音乐是声音的实用艺术。学生只有在反复的唱/弹/节奏/听中不断地理解和感受那些美妙的旋律,才能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音乐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由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差异决定的。音乐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因材施教,比如对个别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音乐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单、直观的特点。它通过图像、文字、声音等手段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学迫切需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优化传统教学。

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正处于从直观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往往局限于看到事物的具体特征和外在联系,而缺乏揭示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能力。有些教材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创造出动作有趣、色彩鲜艳、动作恰当的画面,对静态知识进行动态加工,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他们的眼、耳、口、手、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