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作用?
音乐教育,德、情、智,发展身心健康
1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形成音色优美、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形象,能振奋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正是通过优美的声音、优美的形象、优美的情感,产生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以音乐和情感打动人,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音乐是最感性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许多学者和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准则和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童谣和歌曲,供孩子们和学生们演唱,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自然的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对亲人、他人、人类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进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意境、风格、思想倾向和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音乐艺术的强大感染力能深深打动欣赏者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理想和健康人格。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音乐可以开发人的智力,这符合大脑功能的科学规律。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和计算的功能,是一个忙碌的半球。右半球具有音乐、绘画和空间感知的功能,是一个相对休闲的半球。人们一直认为大脑左半球是优势半球。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左右半球被称为“学术型左脑”和“创造性右脑”。左右脑的平衡发展和功能互补是人脑发挥最大潜能的关键点。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左脑超负荷,右脑沉睡。音乐活动的发展可以使大脑建立越来越复杂的神经连接,因为右脑参与熟悉旋律、感知节奏等音乐活动,而左脑对理解音乐的本质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训练音乐技能的工具,大多是双手的协调,促进左右半球的兴奋和思考,从而促进整个大脑的发育。
音乐教育在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智力包括观察、记忆、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和分析判断。学习音乐需要记住各种音符和节奏,自然会锻炼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而把无声无色的音乐符号变成生动的旋律,不仅需要学生手脑的配合,还需要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领悟,直到理解和领悟生活、精神和宇宙。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人的想象力,有助于启发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音乐教育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悦耳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传到大脑皮层时,优美的旋律能刺激和兴奋神精系统,使人精神焕发。随着感情的变化,能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情绪激动,心情愉快,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缓解疲劳的作用。马克思曾说:“一个好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缓解身体的疲劳和痛苦。”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重视音乐教育,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和音乐氛围开展各种音乐课外活动。比如我们学校组织的舞蹈、合唱兴趣小组,可以增强体质,促进学生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循环生理机制的发展,加速身体新陈代谢,使身体不断生长发育。伴随着跌宕起伏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愉悦和锻炼。此外,在练习唱歌时,做轻柔的胸腹深呼吸练习,可以锻炼肺活量,对心肺有保健和按摩作用。特别是合唱,优美的歌曲,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审美情趣是所有人情趣的核心。音乐美可以满足人的各种心理需求,培养人丰富的情感、积极勇敢的创造力、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能力和大胆的联想与想象,使人获得一种倾向于美好事物、拒绝丑恶事物的心理定势,培养人的良好品格,使人逐渐自觉地、自由地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客观事物,改造自己,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通过优美的音色、优美的节奏、优美的和声、优美的旋律,形成优美的艺术形象,通过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等教学活动,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善美的艺术世界,使人受到审美教育,激发情感,陶冶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完善人格建设,提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