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雪刘学
[翻译]
薛谭跟秦青学唱歌,还没学会秦青的所有技巧,就说已经学完了,就走了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并设宴在郊区的路上为他送行;(秦青)敲击乐器,悲怆地歌唱。歌声使沿路的树木颤动,空中的飞云停止了。薛谭(听后)道了歉(向秦青)并要求回去(继续跟秦青学唱歌),再也没有说过要回去过一辈子。
古籍《列子·唐雯》中有一段话,只有51个字。文言文总是讲究简洁,尽量做到凝练,不像我们今天流行的那种虚虚实实的文体。
今天我将原文抄录如下:薛谭师从秦青,但不缺秦青之术,故称已穷尽,辞之。秦青停下来。在郊外,触着挽歌,震动着树木,非常铿锵。薛谭对他的叛逆表示感谢,再也不敢说什么。
我试着把这篇古文翻译成我们习以为常的白话。翻译前,先解释几个原文中不熟悉的古字:“赋”,即唱;“福”,没有;“送别”,举办送别晚会进行告别;“郊区曲”,城市郊区的大道;古代与“戴”字连用的“福”作为动词,表示打耳光、扇耳光的意思;“节”,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反”,古代与回归普遍性。这篇古文讲的是一个发生在25600年前战国时期的故事。秦国有一个年轻的歌手,名叫薛谭。为了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他师从秦国歌唱家秦青学习声乐艺术。薛谭在没有学会秦青的全部本领之前,盲目地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全部,满怀雄心要独自远行,于是要求秦青结束学业,告别老师,回到自己的家中。面对得意忘形的学生,秦青没有批评或阻止他们。他不仅答应了谭雪的请求,还郑重举行了毕业典礼。秦青亲自出城送别,并在城郊大道设宴招待谭雪。眼看着谭雪就要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聚。想起薛谭学艺术的这些年,老师和学生们把艺术传承下去,和谐地互相尊重。秦青的胸中充满了不情愿。秦青拿出随身携带的打击乐器“结”,拍了拍,敲了敲,跟着节拍尽情歌唱。他在歌中倾诉了自己离开的悲伤。但见,秦青激昂的歌声震动了林荫道附近树林里的大树;秦青铿锵的歌声直冲云霄,天上飘着的白云被有力的歌声挡住了去路,只好停止游动。薛谭第一次亲眼目睹自己的老师唱功如此之高,技艺如此高超,由衷地对他肃然起敬。薛谭猛然醒悟,意识到自己肤浅的学业与老师所登上的艺术高地差距之大,远如天际。薛谭立即向老师道歉,恳求老师允许他回到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业。秦青原谅了谭雪,师生皆大欢喜。从此,薛谭安心读书,再也不敢说毕业后想回家。
这个世界观察事物,判断对错,是因为受到视角、思维模式、人生经历、环境、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束缚。,得到的印象和得出的结论彼此差异很大,所以人们各持己见,各抒己见,无法达成一致。阅读也是如此。人读同一本书,各有各的解读方法,各有各的读后联想。现在我来说说看《薛谭传》这篇文章的感受。
在我读过的有限的书籍中,《列子·唐雯》中的《学谈学》是我见过的最古老的描述声乐教育的文字。这篇文章告诉我们,2500年前中国就出现了专业的声乐教师,因为《列子》是战国时期出版的书。可惜列子的著作不是正宗的史书,可惜中国的正宗史书没有记载中国的科学、教育、文学的发展历史,以至于我们这些善于使大人物喜爱的学者,也不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拿着列子的书来显示自己的国威。
薛谭的抄本全文没有描述秦青声乐教育的具体细节,也没有介绍薛谭声乐学习的内容。即使薛谭想“辞职”,他也已经从秦青那里了解到了,而拓也没有坦白。我觉得有偏离“学”这个话题的嫌疑。《列子》中还有一段描写姬昌学箭,姬昌老师魏飞的训练方法,以及姬昌刻苦学习练射的事实。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我猜这大概是因为作者对声乐教学不熟悉,对射击训练比较熟悉。
《薛谭传》全文的重点是对秦青和薛谭两个人物的刻画,赞扬了秦青“把徒弟当孩子”和薛谭“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慷慨、善良、仁慈。作者用最简洁精炼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秦青老师的高大形象。然而,不管秦青的个性有多高,可惜它已经变了。无论我们的眼睛能睁得多大,今天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很难轻易找到秦青那令人尊敬的身影。那位可敬的老师正睁着眼睛贪婪地盯着学生们的钱包。对一些大学里的龌龊事略知一二,也听说和目睹过一些音乐学院里的幕后情况,但又不得不受制于中国文化、教育尤其是音乐界“唯歌德是从”的钢铁法则,只能闭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免再次被人诟病,又怕有人再声讨我。我是一个三十多年前被关进监狱,被无产阶级革命军人打掉了全部牙齿的人。我满口狗牙。
其实谭雪很可爱。薛谭既有“知错就改”的男子汉品质,又有执着追求真善美的优良美德,尤其是声乐艺术,还有头脑清醒、目光锐利的艺术鉴别力。乱世,尤其是臭年,学生很难找到老师;老师更难找到好学生。学生很难找到师傅,因为他们必须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中国人患有许多疾病,否则电视广告中不会有这么多药品广告。“红眼病”、“势利”等国人眼疾比比皆是。治疗眼疾的药物从来没有在电视上广泛宣传过,可见这些眼疾是无法治愈的癌症。“势利”的人会“一叶遮目,不见泰山”。为什么会有遇见大师的缘分?薛谭听到秦青大声唱歌,立刻认出那是最高的声乐艺术,出于对艺术的真正热爱,他毅然决然地承认错误,努力回到秦青学习真正的艺术,可惜中国有太多年轻人没有艺术的鉴别力,被人说得轻松顺从地领着乌烟瘴气的煤炭。不然哪里会是“追星族”呢?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迷恋《十二乐坊》?什么是“艺术歧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学术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那些能“以读书来判断人”的人,有望敲开文学的神圣之门;只有能“听其声知其人”的人,才能步入高雅的音乐殿堂。这其实只是“歧视”大海中的一滴水。大师找“好学生”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比如色盲学不了美术,重听学不了音乐,骨骼不好学不了舞蹈)比比皆是。精神好的同学(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刻苦的学习)并不难找。如果一个大师想要寻找性格和品德都很好的学生,无疑是大海捞针。为什么会这样?我不想说,但我不得不说。我不得不怪社会暴露了“孩子王”在特殊保护中的放纵,我不得不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太一样唠叨:“如今,世道每一代都在变坏。”
《雪潭刘学》全文华美的一句话是八个字:“声树,十分铿锵”。这八个字浪漫夸张,字字铿锵有力,堪称千古绝句。这首绝句,历经两千多年,一直被人们持续使用。这八个字有着深刻的内涵,包括声音的强弱、音量、音质(牢固度)、播音力(也就是当今音乐界经常挂在嘴上却没有人真正做到的“穿透力”)、声乐的共鸣等等。把声音的强弱、质量、广播力、发声共鸣说清楚有多容易?这里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很大的学术问题,恐怕不是大量的专业著作所能解决的。我不是音乐专家,当然无法解释。这些学术我只能略知一二。可惜现在的音乐学院,连什么都不告诉学生。五年前,我在给学生讲笛子的音质。一个音乐学院的长笛研究生问我,什么是音质?我说,音质就是声音的质量。研究生说,声音从哪里来?我说从物理的角度来说,世界上任何物体都有质量,比如优质钢和普通钢,它们有质量的区别,分子结构不同。比如杉木和檀香,不仅分子式不同,坚固程度也不同。根据物理学理论,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所以声音当然有质量问题。比如你把一个铁皮做的簸箕使劲往地里扔,声音大到外人听不见,因为砸铁皮发出的声音不好;你不小心把菜刀绊倒在案板上,掉下来的音量不大,但是外人听到了,因为菜刀是高碳钢的,音质会好。这就是乐器制造有选材的原因。声乐的共鸣现在不太被音乐学院重视,不仅仅是因为“流行音乐”的冲击,还因为它要服从市场的需要。真正的歌手在我们的娱乐市场不受欢迎。上海杰出的歌手胡小平在看演出时被上海青年嘘,劣等“歌手”来了。上海青年欣喜若狂,掏钱买了昂贵的门票。在这样冷酷的现实下,歌手胡小平为了生存不得不去美国,在那里胡小平受到了礼遇。正宗的声乐老师都是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一个只接受女学生声乐教授的人,并不是很认真,但他“开创”了一条“新路”,自诩“中西合璧”,不需要共鸣,发出科学的声音。只要他搞媚俗,风光了20多年,名利场里能发光引人的物品他都有。歌手声乐的“青春”永远都在,帕瓦罗蒂七十多岁了依然洪亮如钟。大教授培养的女弟子,唱歌声音甜美,唱歌的青春随着女性的荷尔蒙分泌而生生死死。过了四十岁,嗓子都哑了,哑巴吃黄连。现在在舞台上唱歌的人大多是哼哼,喊吼,很少有人唱。当代歌手有几十万之多,只有意大利人帕瓦罗蒂配得上“非常铿锵有声音有震动”。其实歌手听起来就像蚊子在哼哼唧唧,只好把扩音器贴在牙齿上,然后做出一些煽情的姿势表演,从喉咙里挤出奇怪的哼哼声来迷惑聋哑人无知的心。如果停电或者禁止使用高音喇叭,我敢说没有哪个歌手有勇气上台炫耀,因为他们没有真功夫。中国过去的戏剧很讲究训练声音的传播力。老戏子每天早上都要“吊嗓”。挂什么?挂就是音法,挂音质,挂播力。老剧场没有扩音设备,进剧场的观众不遵守观影规则。观众可以随意进出剧场,可以边吃瓜子边聊天。演出是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舞台上的演员一定要让剧场里的所有观众都听清楚自己的演唱,坐在前排的观众一定不能吵闹,坐在最后的观众也能听清楚。在旧时代,有这种发声技巧的人比比皆是;今天,在剧院里很难找到有真功夫的人。声乐界,如我上面所说,也是戏剧界。四十五年前,我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校只有一个礼堂,不仅仅是开发布会和看电影,还有音乐表演和学生毕业考试。这个礼堂没有扩音设备。没有扩音器,大概是为了考核学生弹唱的音质和广播力。当时学校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音质和播音能力的训练。“强草是大风学来的,真金是烈火炼来的。”为了应付毕业考试,所有同学都可以努力锻炼自己的音质和播音能力。现在国内哪个音乐学院在训练这些功夫?我16岁进了附中,古老的北昆大师老夫子教了我三年美术。叶老经常给我讲清宫戏的声乐和器乐的训练程序。比如清朝的笛子师傅,每天早上都要练习吹长音符(主要是高音)。我们学校有30多个吹长笛的学生,只有一个简光义按照老师的指导练习吹长音符,所以简光义的气功和唇技是有真功夫的。毕业后去内蒙古当长笛老师,就用叶老的方法惩罚学生。只有我的一个学生,李真,愿意吃这个亏,尝这个苦。所以,李真的气功和唇术,都和简光义一样深。不知道谁敢拿笛子的音质和播音力跟李震比。
看完《雪潭刘学》,我突然猜到了其中一个秘密,那就是秦青从事声乐教学,从来不给学生做教学示范。学生薛谭之所以嚣张跋扈,要“辞职”,与老师不示范有直接因果关系。
没有渊博的知识,做一个不示范的老师是不容易的。我见过两个这样的音乐教育者。一个是我四十五年前在中央音乐学院认识的二胡教授,一个是我的师傅刘森,兰教授对学生的培养非常严格。他有一张法官般威严的脸,能让张强这个调皮捣蛋的少年望而生畏;他言辞犀利,让憨厚的学生王国潼茅塞顿开;他展示了中国和西方的音乐,这说服了刘长福放下单簧管,握紧二胡努力练习。“强将之下无弱兵”,经过兰教授培养的学生,都成为我国二胡的大师。经过仔细观察,兰教授教学生用弓和手指弹奏二胡,与钢琴大师从音乐学院学习的钢琴指法如出一辙,即“紧张”二字。中国的笛子里有很多提倡“张弛有度”的人,而且很有名气。他们对我的言论很反感,我还是闭上嘴,知道该怎么办吧。
我的老师刘森给我和简光义上长笛课,他只是讲,没有示范。大师对西方音乐和声乐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思维开阔,思维活跃,口齿伶俐,语言幽默。他善于拨云见日,引导学生。我被教了两年,受益终身。我们经常听师父吹笛子,但那对我们来说不是教学示范。我们经常跟着电台民乐看演出,进入电台民乐的排练室看排练。在这两个会场,我们可以聆听师父美妙的笛声。师父教我们演奏刘森的笛子音乐,但从未亲自示范过。他只演奏了一两次他的长笛音乐给我们听。在大多数课上,他教我们唱得很好,但对怎么弹却很松懈。他从不要求我们做鹦鹉,经常鼓励我们启动思维机器去开辟新天地。我的老师刘森有两项长笛技能,即“吹笛子”和“说笛子”。简广义学“吹笛子”比我深,我学“吹笛子”比简广义好。后来去了内蒙古当长笛老师。我曾经展示过我的“吹笛子”技巧,得到了内蒙古很多人的称赞。其实我的“吹笛子”技术和刘森老师总是差得很远。
以上是我对薛谭研究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真正想学音乐的年轻人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