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音乐剧《花木兰》——浅析豫剧音乐剧的成功融合

众所周知,音乐剧是舶来品,面临着如何“民族化”的问题,广大文艺工作者正在不懈努力。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既要尊重外来艺术,继承这一艺术门类独特的表现手段,又要努力发掘这一艺术门类内在的创新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大胆突破和创新。既要扎根民族土壤,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挖掘符合中华文化精髓和民族思想感情的素材,又要着眼于如何在保持这一艺术门类特色的同时,将其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真正实现传统神韵与时代气息的有机结合。由郑州师范大学和河南豫剧团联合创作的豫剧音乐剧《大别山的女儿》的改编,与我们分享了这种尝试和成果。豫剧与音乐剧的成功融合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值得总结的教训和启示。

一,合作绩效的启示

经典话剧《党的女儿》被改编成电影和歌剧,深受观众喜爱。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河南豫剧团和郑州师范大学联合将《大别山的女儿》搬上了豫剧音乐剧的舞台。《大别山的女儿》采用了较为完整的音乐结构,具有明显的主流文化特征。在挖掘豫剧艺术表现手段的同时,巧妙地融合了声乐的诸多元素,并在服装和舞美上充分运用了现代元素。一经上演,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至今已演出近百场。曾在“翔宇大舞台”和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等地演出。,并已合并成作品入选为高雅艺术进校园。

该剧由河南豫剧团和郑州师范大学最优秀的艺术家联合创作演出。创作团队包括剧团演员和在校师生,其中高校师生比例占85%以上。这类演出从校园到校园(走进北大燕园,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等。)并通过媒体传递给大众,尤其是80后、90后,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大学生与专业剧团的有效合作,也是专业剧团深入文化市场,大学生尽可能接触社会的成功模式。无论是观看演出的教师、学生、市民、军人、专家学者,都无不为之动容,赞叹不已。看完演出,有很多感人的场面。当晚在北大演出结束后的观众见面会上,一位佩戴上将军衔的老军人含泪说了一句“我是党的女儿”,随后讲述了自己与剧中“小娟子”的相似经历。许多演员、观众和媒体记者当场落泪。

该剧上演后,也受到了专家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也发表了《红色经典如何更好地走进校园》一文,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剧将戏剧与音乐剧相结合,在推进戏剧现代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总政治部歌舞团著名指挥家、歌剧《党的女儿》指挥刘森在观看演出后指出,这是继小说、电影、歌剧之后,《党的女儿》的第四种艺术形式,难能可贵。原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严、中央民族大学教研室主任李培伦、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杜高要等观看后均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经典的继承和发展

继承是继承传统经典的精髓,而不是继承表面的形式。如果这种传承在新时期有了新的意义,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艺术效果。该剧的创作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追求,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大胆突破传统,勇于创新。只有这样,一件艺术品才能成功地将传统韵味和时代气息结合起来。著名诗人、原中共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年近90岁的何敬之先生观看后,称赞它是一部音像俱佳的精神产品。作为红色经典,豫剧音乐剧如何解读《大别山的女儿》?

音乐剧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尤其是美国。音乐剧有其独特的表演规律和特点,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特色戏剧。它的音乐歌词通俗易懂,因此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年轻人的广泛喜爱。其主要特点是融合了戏剧、音乐、歌舞等舞台艺术。基于以上特点,笔者认为中国也有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剧”,即各地区的地方戏。如河南豫剧、陕西秦腔,不仅历史悠久,有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和经典剧目,而且在唱、读、做、表达等不同行业都有规范的表演,受众广泛。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保留并延续了其具有政治特色、地域特色和浓郁方言特色的优秀艺术形式,其中各地的地方戏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和活化石。在中国戏剧的百花园中,豫剧是一朵奇葩,它披着一层几百年的历史星云,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悲歌。历经风雨的洗礼,依然散发着时代的活力。它也曾以酣畅淋漓、豪放不羁的风格洗尽了欧洲人的耳目,至今仍让无数华夏儿女着迷。传达的不仅仅是当时的人文特征,更是对美的诠释和传承。

笔者认为,任何一部能够保存至今的剧,至少应该具备两个特点。一是继承独特传统风格的精髓,不断挖掘和执着发展典型特征,始终保持鲜明、清新、鲜明的个性特征;二是继续“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出新人、出新作,有机有序地吸收其他剧种优秀的一面,如其他姊妹艺术、京剧、话剧、杂技、电影等。,甚至不排除对西方唱法的演唱技巧、伴奏形式以及多元化的舞台语汇进行表演,以追求深入的人物塑造。只有这样,这种艺术化的剧才能经久不衰,同时也能让更多的观众群体关注和喜爱这些剧。具有戏曲、豫剧、音乐剧特色的话剧《大别山的女儿》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顽强、执着、地道的豫剧风格韵味,同时有机容纳了西洋歌剧唱腔,借鉴了音乐剧的结构形式,充分运用细腻、轻快、奔放的舞蹈词汇,优美地表现了英雄弥留、群众劳动、姐妹回忆、战友葬礼等叙事场景。称之为豫剧音乐剧,可以准确表达该剧的艺术特色,继承和发展的特点跃然纸上。因其形式新颖,唱腔优美,戏曲、歌舞剧、豫剧、音乐剧兼具艺术性、观赏性、教育性,所以深受不同年龄段观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喜爱。

第三,艺术表现上的突破

《大别山的女儿》是时代发展背景下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也是一部追求艺术的成功之作,结合豫剧的创作手法,该剧在音乐、舞蹈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创新和突破。充分发掘了豫剧的艺术表现手段,巧妙地结合了歌舞剧的诸多元素,在唱腔声部、伴奏、歌舞表演、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和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1.歌唱声腔的突破

豫剧的演唱特点是:男声高亢、激昂、朴实、浑厚;女声舒展奔放,柔美爽朗,豫剧以说话的感觉为主,发音夸张。《大别山的女儿》在唱腔上既保留了传统豫剧的韵味,又有诸多突破,具有宽厚、辉煌、深支点、高站位的声乐特点。比如魏俊英主演的大量咏叹调基本采用了地道的豫剧风格,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声乐作品的拖腔和旋律演变,听起来优美抒情,与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豫剧旋律明显不同。比如《万里之春》中的咏叹调,其特点是将声乐演唱与豫剧的旋律特点相结合,催人泪下,令人激动,再现了艰苦卓绝的真实场景。再比如《当千言万语堵胸》的内心独白,时而像歌,时而像剧,时而像流行歌曲。它不仅美丽动人,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在剧情的推动下扣人心弦,铿锵有力。再如《好像是一声喊》《怒而不可遏》《房间被烧》的唱腔,融合了豫剧的唱腔和发声技巧,在风格上突破了豫剧唱腔的表现力。在保留韵味的前提下,将声音放在相对较高的音点,增强了声音的感染力,气氛饱满爽朗、深刻、清晰、亲切。

2.伴奏和表演形式的突破

豫剧锣鼓伴奏是豫剧的特色之一。该剧的伴奏打破了豫剧传统锣鼓的束缚,大胆运用交响伴奏,既能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又能在烘托和塑造人物形象上透露出精妙。但主旋律仍以板胡色彩为特征,让人知道是《随心所欲》中来自北方风格的作品。比如在表现“匪兵”的行动场景时,运用动感交响乐,生动再现了敌人的凶残与凶残,充分体现了烈士们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与忠诚。在声音方面,该剧也注重每一个细节。比如第一个“扫墓”场景,就讲述了老娟子带着他的曾孙女去烈士陵园扫墓的故事。在场景和音乐的衬托下,他立刻给观众展现了一个特别宁静的早晨,微风轻雾,山美不胜收...为了增强戏剧的表现力,录音材料是从森林中的小溪中采集的。

其次,表演形式充分运用了声乐中的民族和美声风格,同时运用了合唱、对唱等多种声乐形式,伴奏大胆采用交响乐形式,气势磅礴。在演唱形式上,采取了多种形式。主题曲《大别山·雾霭·自由山花·傲霜》采用合唱,《运粮歌》中的《一坛咸菜·一把盐》为二重唱,于梅、桂英、秀儿的《北斗星》为三重奏。《将死》场景中,在烈士即将倒下的时刻,用无伴奏合唱的形式表现英雄们无所畏惧、灵魂升华、美丽完美,用血肉之躯在瞬间涤荡万里长空,让人动容。

3.音乐创作和舞蹈运用的突破。

该剧在音乐创作风格上融合了人物性格特征和演员性格特征。在豫剧的基础上,还融入了民歌、小调等元素,以及地方戏曲,如“二夹弦”素材。比如剧中的汉奸马家辉,主要演唱了信阳罗山县民歌《去周琛》的旋律,吸收了两弦之韵,在对唱中演唱了《马家辉像一件白大褂》《虽然你还不是党员》《沙滩上静下来》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段落。还有七叔公的唱腔,是典型的扇子戏和豫剧风格,比如“我见惯了世间怪事”“我老人家心里有本账”。再如小娟子用童声演唱的咏叹调《小羊羔吃奶》,旋律接近“歌谣”,在大别山民歌体裁中独创,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除此之外,该剧的舞蹈表演也是一大亮点:充分吸收了西方歌剧和音乐剧的一些特点,并结合豫剧的肢体动作,用舞蹈词汇来诠释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当于梅和桂英回忆往事时,那场华丽而梦幻的双人芭蕾表演美丽而浪漫,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享受。还有* * *成员“垂死挣扎”的场景,触目惊心;再如《少先队献花》、《解惑》、《桂英的正气》的舞蹈和气势磅礴的《宣誓》舞蹈,以及令人肃然起敬的“雕塑”造型,都为全剧增光添彩。

综上所述,该剧的艺术感染力显而易见。它既吸收了原版的精华,巧妙地融合了豫剧和歌舞剧的优点,又借鉴了西方音乐剧的整体创作结构,在中原这片文化沃土上开出了奇幻瑰丽的花朵。但是,任何好的作品都要经得起时间、历史和群众的检验。真心希望该剧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加成熟,能够走的更远。

(作者是郑州师范学校音乐系讲师)

参考资料:

①王祖皆。一部具有整体艺术美的音乐剧――论音乐剧《明星》[J]。月刊,中国音乐家协会杂志,2009。

②宋承宪。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3青?徐大椿。乐府之声【一】。中国古典戏曲的融合[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④梁斌。郑州师范学院:师生“梦之队”表演豫剧[J]。月刊,河南教育出版社,2010.11

⑤翟群。大别山的女儿感动了首都[N]北京的师生。中国文化报2010.5.5。

⑥吉秀军。大别山的女儿探索文化创新[N]北京。中国教育报. 2010.5.8。

⑦赵婷。红色经典如何更好地进校园【N】北京。光明日报. 2010.5.19。

⑧冻凤凰秋。专家学者盛赞大别山[N]河南的女儿。河南日报201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