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苗族芦笙舞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舞,又称“踩芦笙”、“踩歌厅”,因用芦笙伴奏舞蹈、吹牛跳舞而得名。流传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等民族社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流行、分布最广的民间舞蹈。2006年,苗族芦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芦笙舞蹈活动的历史,过去有很多参考;从出土的西汉青铜芦笙乐舞俑来看,芦笙舞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更多见于文献和地方志。阿明倪缇的《南诏野史》记载:“凡孟岁跃过月,男吹芦笙,女齐声鸣,肩并肩,舞了一整天,不知疲倦”。由此可见,芦笙舞早已成为苗族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风靡一时。

舞蹈特征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都蕴含着一种缓慢而悲凉的情绪。比如。“探路”、“上河滩”、“望故乡”等舞蹈和动作,据说是苗族古老传说中场景的再现,如苗族人负重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进,骑在牛背上倒着望故乡,看身后的同胞是否赶上逃难的队伍,缅怀因渡河而死的人。

舞蹈以高难度的动作和哀怨的笙声给人以庄严和悲凉的感觉。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又仿佛给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笙舞以“探步”为基本舞步。“探索步”舞者左脚向左抬起,画一个小半圆落地。她的右脚向左倾斜,身体同时向左侧身,微微向右倾斜,右脚做对称动作。这种动作和苗华的其他舞蹈,如“笛子调”和“竹竿舞”一样,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