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瞻字大观原文及翻译文言文

赵瞻字大观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部分如下:

1、原文

赵瞻,字大观,其先亳州永城人。父刚,太子宾客,徙凤翔之盩厔。瞻举进士第,调孟州司户参军,移万泉令。捐圭田修学宫,士自远而至。改知夏县,作八监堂,书古贤令长治迹以自监。又以秘书丞知永昌县,筑六堰灌田,岁省科敛数十万,水讼咸息,民以比召、杜。

英宗治平初,自都官员外郎除待御史。诏遣内待王昭明等四人为陕西诸路钤辖,招抚诸部。瞻以唐用宦者为宣慰使,后世以为至戒。宜追还内侍,责成守臣。章三上,言甚激切。会文彦博、孙沔经略西夏,别遣冯京安抚诸路,瞻又请罢京使,专委宿将。

2、译文

赵瞻,字大观,他的祖先是亳州(安徽)永城县人。父亲赵刚,做太子宾客,迁居风翔府周至。赵瞻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孟州司户参军,后来改任万泉县(山西万荣县)县令。他把自己用于祭祀的田捐献出来用于修建学宫,不少学士从远处闻名而来。他又凭秘书丞(古代掌文籍等事之官)的身份上调去做永昌县知县(管理永昌县);

他组织百姓修了六条河堰灌溉农田,每年给百姓节省数十万赋税,因为灌溉水源产生的官司或纠纷都平息了,当地百姓把他与召、杜两个贤臣相提并论。英宗治平初年,赵瞻由都官员外郎任侍御史,英宗下诏派宦官内侍王昭明等四人担任陕西各路钤辖,到陕西诸路节制管辖军事,招纳安抚各部。

赵瞻认为唐代用宦官作观军容、宣慰等使者,后世应当把这作为最值得警戒的做法,皇上应该追回宦官,任用守臣。瞻多次向上奏疏,言辞非常激切。适逢文彦博,孙沔(音免)作西夏经略使,另派冯京安抚各路官员百姓,赵瞻又请求朝臣罢免冯京的使者职务,专门委托有威望的老将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