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戏剧?

/view/55340.html?wtp=tt

简介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剧、导演、表演、美、灯光、批评应该缺一不可。更不可或缺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当然,在莎士比亚的时代,戏剧的因素更少。戏剧之所以几百年来在欧洲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戏剧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一代又一代的思考与娱乐的有机结合促进了戏剧的发展。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中国的戏剧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宣彤二年(1910),传入辽宁。

宣彤二年,同盟会成员刘一舟(木铎饰)从关内来到辽阳,演出新剧《哀江南》、《大陆春秋》。同年5月赴奉天,与戏曲艺术家丁香、杜云卿联手,先后在明升茶园演出了抨击封建专制的新剧《国会之血》。日本领事馆对此提出抗议,奉天市政当局屈服于压力,下令禁止演出。民国元年(1912),上海团团员苗天宇、冯迪汉率团到辽阳市广德茶园(辽阳大观楼)演出《波兰亡国悲剧》、《民国之魂》等剧目。话剧传入辽宁后,全国各地的戏迷组织话剧演出。民国五年(1916),大连的宸妃和发起组织了一个剧社,并任社长。其成员大多是来自城市的商人和各行各业的报纸和学校的文化人物。演出的剧目有滑稽剧《醉翁之意不在酒》、《青楼妓女》、《湘江泪》、《暴力回头》、《同父异母兄弟》等。11 (1922)抚顺基督教青年会附属小学在抚顺西剧场演出《恶婚》《谋反案》。

14年,欧阳予倩赴大连、沈阳等地,向当地剧坛和喜欢新剧的青年人进行通俗艺术讲座,传播现代戏剧。中共沈阳市党员地下工作者张光启(女)和她的女老师、女同学被招募参加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了《秋瑾与徐锡麟的故事》《孔雀东南飞》《其罪与求婚》等剧目。欧阳予倩和张光启还同台表演了《富贵人家的扇子》和《回家后》。同年2月,应大连中国青年协会的邀请,欧阳予倩作了“中国戏剧改革之路”的讲座。辽宁各地都组织了业余戏剧团体,演出非常活跃。65438+2005年2月,大连市正式成立艾米剧社。这是辽宁省第一个正式的话剧团,团长是马殿元,副团长是,导演是陆。16 (1927)年5月,爱美剧社受中国基督教青年会邀请,为筹备平民教育基金,在基督教青年会礼堂(在今天的民主广场)演出,上演了《千年遗憾》等反映家庭与社会矛盾的戏剧。65438+2008年9月,车组织“奉天学生平民服务团”在奉天郊区汉屯演出《改良医院》《盲道》等剧目。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颁布《文艺方针》实行文化专制,辽宁刚刚兴起的群众戏剧热潮受到严重打击。然而,在中国的领导和影响下,一些民间戏剧团体继续其顽强的活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夏天,金善龙、杨若竹、王宗仁等人创办了沈阳业余话剧团,上演了丁西林的十幕话剧《厌倦了没有老婆》。后该剧团与奉天剧团合并,更名为国际剧团,由李乔、金善龙担任导演,先后在石楠国际剧院(现辽一剧院)演出《屠夫》、《塞上之火》、《深夜》、《生命线》等剧目。之后,庄河县女子民族高中演出了《和谐的家庭与家园》,本溪许自编自演了话剧《爱情三部曲》,鞍山进步作家严力夫组织多声部话剧团演出了话剧《警惕》。

这一时期,伪政权建立了大同剧团(长春)、哈尔滨剧团、奉天协和剧团三个皇家剧团,都隶属于伪满协和会。“奉天协和剧团”成立于2000年9月27日,成员100多人,“肩负着完成协和文化的伟大使命”。主持人(伪满洲国戏班协会主席)、芮和都是日本人。于6月165438+10月举行,剧目为《夜色中的歌声》。28年6月,第一次大演出,剧目有《东宫大佐》、《在牧场》;同年6月5438+2月举办巡回高校演出,剧目有《从军》《热血赛道》等。这些戏都是歌颂日本侵略者的。到民国30年,该剧团已经创作和演出了20多部戏剧。民国30-32年间,剧团在东北各大城市演出过《雷雨》、《萌芽》、《性感魔鬼》。31 (1942)年,苏联著名话剧《怒吼吧,中国》在奉天上演,揭露了英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日本人表演这部剧的初衷是宣传英美列强侵占中国的罪恶,激起中国人民对美英帝国主义的仇恨。然而事与愿违,激起了观众对侵华日军压倒性的仇恨,群众争相观看,上座率空前。这大大吓坏了日伪统治者,立即下令停止演出。此外,日伪还在辽宁各大城市组织剧团为日寇服务,如协和剧团(大连)、协和博物馆剧团(安东)。“八·一五”时期东北光复后,这些剧团相继解体。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 * *向东北派遣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在辽宁组建了一些文工团。这些文艺团体所到之处,表演文艺节目,做群众工作,帮助当地积极建立文化艺术团体和队伍。编导演出了大量现场新闻剧和短剧,为东北和辽宁新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沈阳、大连、安东等地也形成了一些民间戏剧团体。他们是自负盈亏、自愿组合的民营专业剧团,如大连东艺剧团、光复剧团、中青剧团、辽东剧团、大连剧团、中苏友好剧团等,先后演出过《夜还年轻》、《血债》、《海棠》、《雄浑山河》。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所属的“政治工作队”和国民党经营的一些戏剧团体,一度在辽宁各地特别是各大城市的戏剧舞台上独领风骚。他们在沈阳、大连、安东等地演出了《田字一号》、《野玫瑰》等反动剧目,还演出了《雷雨》、《日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省所有城市都建立了剧院和剧团。几十年来,戏剧事业发展迅速,培养了一批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演员。

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它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剧”。新剧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戏剧兴起,当时称为“美剧”、“白剧”。1928年,洪深提出将其命名为剧。它通过人物的性格反映社会生活。戏剧中的对话是精炼的口语,必须是个性化的、自然的、精炼的、生动的、优美的、有表现力的、通俗易懂的、群众能接受的。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和曹禺的《雷雨》都是中国著名的戏剧。

戏剧是本世纪初从国外传入中国的。65438年至0907年,从中国留学日本东京的曾小谷,改编自一部美国小说《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早期戏剧的第一个剧本。现代著名戏剧家有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和老舍。

[编辑本段]功能

戏剧艺术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舞台。古今中外的戏剧表演都是借助舞台来完成的,舞台有多种风格,目的有二:一是方便演员表演剧情,二是方便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第二,直觉。戏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手势、动作、对话、独白等来表现的。,直接影响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化妆、服饰等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让观众直接观看剧中人物的外貌特征。

第三,全面性。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其特点是需要和改编在舞台上塑造特定的艺术形象,直接向观众展示社会生活场景。

第四,对话。戏剧不同于其他戏剧,它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来表现情节、刻画人物、表达主题。其中有人物的独白,也有观众的对话,戏剧内容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完成的。

[编辑本段]经典曲目

该剧的经典剧目主要有《黑奴吁天录》(作者:曾小古、李叔同)、《名牌之死》(作者:田汉)、《年终奋斗》(作者:方志敏)、《终身大事》(作者:胡适)、《大黄蜂》(作者:丁西林)、《捕虎之夜》(作者:胡适)。《日出》(作者:曹禺)、《原野》(作者:曹禺)、《上海的屋檐下》(作者:夏衍)、《上海的夜晚》(作者:于玲)、《银幕背后》(作者:欧阳予倩)、《放下你的鞭子》(作者:陈丽婷)、《北京人抓小伙子》(作者:陈格、、戴碧香等)。)、雪灾夜归(作者:吴祖光)、宣传地图(作者:陈·)、桃花扇(作者:·)、龙须沟(作者:老舍)和马兰花(作者)赫哲族的婚礼(作者:吴白新)、在寂静的地方(作者:宗福贤)、大风之歌(作者:陈·)、陈毅市长(作者:沙·)、松赞干布(作者:黄智龙、次仁多吉、次仁在洛桑)、风雨后来的故人(作者:白风夕)、 《死人访活人》(作者:刘树刚)、《狗的涅槃》(作者:刘锦云)、《北京是北大荒》(作者:杨·)、《天下第一楼》(作者)北京大叔(作者:钟洁莹)、《立秋》(作者:姚宝轩、))、《黄图歌谣》(作者:孟兵)、《有一种毒药》(作者:万芳)和《暗恋桃花源》(作者:赖声川)。

[编辑本段]戏剧史料

贾·

早期话剧辛亥时期和港台演出的史料很难收集,但这两项与中国话剧史密不可分:我的话剧史料收集最有突破的是辛亥时期和港台,最值得“大书特书”。

抗战胜利后,香港出现了地下党领导的中原剧社。这个剧社由东江纵队鲁迅艺术团、艺术学院、艺术协会和新中国话剧团四个团队组成。这个剧社经常以低廉的票价接触普通人。曾演出张敏、曲白音导演的《晋升图》、《以身作则》。

1948年夏天,在夏衍、邵全磷的倡议下,歌剧《白毛女》由建国剧社、中原剧社、中国音乐学院联合赴港演出。这是香港首次在解放区演出大型歌剧。当时香港政府的“政务司”负责审核剧本,发放演出许可证。为了争取审批,除了派人打通内部关系,并强调《白毛女》是一部描写“白毛仙”的传奇剧,被批准上演。演出结束后,港九座无虚席,部分观众从澳门、新加坡赶来看剧。因为影响大,演出时国民党多次派特务和打手闹事。国民党的一份报纸《民族日报》有一个醒目的标题:“八路军(饰演儿的演员)妓女李芦玲潜入香港扰乱人心,进行共产主义宣传...然而,因为当时的州长和他的随行人员看过这场演出。香港政府批准了演出,特别是观众热情高涨,港九各界人士支持白毛女的演出,但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和干扰失败了,白毛女在香港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当时香港的社会是弱肉强食,是冒险家的天堂:社会风气就是显赫的人受欢迎。为了阻止反动派的批判,演员们找了一位老太太帮忙。这个人就是连姜宋孔陈四大家族都怕的何香凝先生。

《白毛女》演出结束后,何香凝先生特意邀请所有演员到九龙港浅水湾海滨吃海鲜大餐,庆祝演出成功。

当时身在香港的郭沫若先生为《白毛女》的演出做了一个“悲剧性的解放”,指出《白毛女》的故事是在解放区广为流传的抗日战争中的一个事实。毫无疑问,剧本《白毛女》的制作和演出标志着悲剧的解放。这是人民解放的胜利,或者说是胜利的前奏。

抗日战争时期(1940),沪港粤青年服务团在香港上演夏衍先生的抗战剧《一年》(为方便港府审批,剧名改为《烛光之夜》)。导演林飞,演员巴红,鲍淑英(尹素)和黄汉升。

1946“新中国剧社”(1941)皖南事变后在广西成立。这个剧社倾注了周恩来的心血。战时一直由我党南方局主办,演出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剧目。应台湾行政长官邀请,赴台湾分别演出《郑成功》、《日出》、《牛郎织女》、《桃花扇》。面对祖国人民带来的戏剧,台湾省人民热烈欢迎新中国剧社。当时的“新中国剧社”消灭了当时中国剧坛的所有领军人物和所有人才。

新中国剧社的负责人是屈白音。

工作人员名单包括:、朱琳、李芦玲、戴、、、、许冰夷、晏恭、贾可、王毅、王恭、特卫、查强磷、石岩、张友良、姚平、姜克复、张凯、李八红、岳迅烈。

创作艺术家:田汉、洪深。

特别演员:白洋、舒修文、、王、、郑、。

特别导演:洪深、石东山、司徒惠民、张敏、欧阳予倩、蔡楚生。

特别编剧:田汉、曹宇、杨汉生、夏衍、宋智。

这些人才是新中国成立后戏剧或影视的中坚力量。

[编辑此段]戏剧和歌剧

百年戏剧与戏曲的诗意“联姻”

张婧

中国戏剧诞生于1907,历经百年风雨。《雷雨》、《茶馆》和《蔡文姬》等经典名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剧作家。以、许为代表的戏剧导演,在继承焦菊隐先生“戏剧民族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戏剧美学融入戏剧创作,实现了百年戏剧与传统戏剧的诗意“联姻”。

“凡声皆因人心而生,因人心而动,因物而成,因物而动,故曰声形。”中国的传统戏曲就像一个等待女士爱情的古典美人。伴随着唐式《宋韵》的高叹低声,沿着南戏、元杂剧的历史轨迹前行。是传统文化的烛光让戏曲“取形于意”,不求形而求神。虚拟表演,如水墨的纵横笔触,哭时的长歌,长袖善舞,“无画无处不在”;写意的舞台简单空灵,但无花木见春色,无波见江河;唱、读、做、演,“合忠、孝、义千古,成暂时悲欢离合”,处处体现着戏曲自身诗性的艺术表现和诗性的抒情美。比如京剧《秋江》的“扬帆”一幕,一个老人划着陈妙昌,追着远行赶考的潘碧正。舞台上既没有水,也没有船,演员的肢体动作表现了这颠簸的场面,时而激流险滩,时而风平浪静,表演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与传统歌剧不同,植根于欧洲文化土壤的戏剧无论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还是具体的舞台场景,都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同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名剧《奥赛罗》中对帆船的表演,在威尼斯小船的处理上可谓极其逼真:十二个人推着巨大的船身,用风扇吹着麻布袋子,模拟海浪声。现实主义戏剧虽然能让观众产生“走进故事”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堆砌让有限的舞台空间缺乏灵动优雅之美,戏剧导演也逐渐意识到现实主义和写意不应该是截然不同的两极。

从西方绅士到谦谦君子,戏剧以包容的胸怀从传统戏曲中汲取养分。焦菊隐先生说:“以戏剧的形式,传播戏剧之神。”借鉴戏剧不仅是模仿其外在形式,更是“改造”其内在魅力。《茶馆》中舞台调度的曲线美、音准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人物姿态和走秀的造型美,都是中国传统戏曲技法的集中体现。此外,在《桑树坪年谱》中,许导演用宋队和舞蹈队的表演展现了工作现场,增强了该剧的写意性。话剧《千户灯火》《停电》巧妙运用京剧的“夜深”烘托气氛;在林兆华执导的《白鹿原》中,陕西秦腔作为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实现了地方戏与话剧的完美融合。

戏曲理论家马说:“实而不虚,则浊;虚而不实,会飘。”相信现实与现实的结合,戏剧与传统戏曲的诗意联姻,必将为百年戏剧撑起一片明媚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