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导师的幕后制作

从“王牌大贱谍”到印度教导师

当有关“爱情导师”皮尔卡的故事第一次在麦克·梅尔斯的脑海中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时,他正在为票房大作《王牌大贱谍》系列而忙碌地工作着,那个时候,恰逢梅尔斯的父亲刚刚过世,亲人的离去,令梅尔斯决定去追求一种严肃的精神层面的升华,并引导他进入了印度教导师的世界……然后,在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情况下,绕了一大圈的梅尔斯却发现自己最终又兜回到喜剧的领域,就像一直为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印度当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狄巴克·乔布拉(DeepakChopra)说的那样:“幽默,才是逃避深刻的悲伤的一种最为人性化的办法。 ”

麦克·梅尔斯因为独特的好挖苦人的个性、以及塑造那些与所处环境极不融洽的反传统角色而在喜剧界闻名。在接触印度教的过程中,梅尔斯发现这里时不时地交替着迷人的魅力和不合乎常理的放肆,还得身着蠢得冒泡、有如布罩的服饰,不过,与此同时,他也从中看到了让人印象深刻的真诚,在这个独特的空间中,一直存在着一些历时久远的疑问,内容都是关于生命的本质的,梅尔斯说:“我喜欢让我的喜剧故事拥有一种特定的氛围……当我开始会见像狄巴克·乔布拉和盖瑞·祖卡夫(GaryZukav)这样的宗教导师时,他们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没想到这样的人在性格上竟然也能如此地幽默风趣,我立刻就开始意识到,也许有关启迪、教化的概念,真的可以以一种喜剧的形式点燃你的内心世界。”

而麦克·梅尔斯之所以对这个故事主题如此地关注,和另一位喜剧大师史蒂夫·马丁多多少少也有点关系,梅尔斯说:“我至今都记得马丁曾经对我说过的话,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最让人兴奋的事情,就是从不可能的地方寻找可能,延用到喜剧领域,就是从不可能存在幽默的地方寻找幽默……我特别赞同他的话,所以我决定通过一位印度教导师的双眼,从人类对幸福和爱情的追求上出发,然后再加诸一些讽刺和搞怪。”

随后,麦克·梅尔斯决定让那个存在于他想象中、放肆无礼的导师形象进行一个阶段性的测试,他有目的性地给自己贴上了假胡须,改变了说话的口音,还穿上了导师独有的服饰来增加效果,然后走进纽约的几家大剧院,以皮尔卡的身份发表了一系列有如精神错乱的“教规演讲”,内容的覆盖范围既有真正的荒谬,也有令人惊讶的庄严崇高,那是一个没有派别之分的古怪画面的合成。

在麦克·梅尔斯推动下,那些早期有幸在纽约见证了皮尔卡这个角色的观众以刻不容缓的速度接受了他不断进化的创造力:一些人认为皮尔卡属于一种热闹的讽刺文学,另一些人则将他看成是从梅尔斯自身的经历提炼出来的灵感……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至少这里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梅尔斯真的希望皮尔卡这个角色可以帮助自己在喜剧的领域中更上一层楼,就像他之前通过《王牌大贱谍》系列所获得的成功那样。

当狄巴克·乔布拉第一次看到皮尔卡的时候,他表示:“这个角色身上所具备的幽默程度几乎已经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地步,梅尔斯总是有办法通过一些非常愚蠢的行为,去制造一些意义深远、知识渊博的声明和陈述。”

宗教、冰球与爱情

为皮卡尔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没多久,麦克·梅尔斯开始和编剧格莱汉·戈登一起给这个角色塑造一个更加年轻、更加嬉皮的具体形态,然后围绕着他展开了一个原创故事。戈登需要和梅尔斯一起为这部影片做许多具有冲击力的尝试,因为他们不得不把广大无边的印度教义转变成一个充满闹剧的幽默故事,同时还得让它符合有教育意义的励志传奇,因为皮尔卡在影片中的身份定位是世界上第二重要的精神导师,所以他一直渴望着从自己那没办法让人容忍的竞争对手——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狄巴克·乔布拉手中接过第一的位置,戈登说:“梅尔斯不仅仅才华横溢,还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念,几乎已经到了一种顽固的地步了,不过,他对喜剧的关心程度,绝对不比任何一位电影人差。也许就现在的资历来说,梅尔斯充其量也不过是喜剧界一个最优秀的学生,但对于我来说,他却是这个领域的老师,至少我知道的一切,都是他教给我的,我喜欢和梅尔斯一起工作。”

麦克·梅尔斯和格莱汉·戈登***同为皮尔卡这个角色建立起来的故事,不仅仅包含了所有你能想象得到的喜剧情境设定,还有皮尔卡自己正在面对的爱情窘境,总会在不经意间卷入属于他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启示,梅尔斯的解释是:“《爱情导师》代表着一次从污秽的名利场退回到纯净的旅途……皮尔卡拥有着许多伟大的想法,但是他帮助人们只是为了得到赞美,这使他偏离了最初的理想。现在,当他面对着自己有史以来最为顽固的学生——冰球明星戴伦·罗阿诺克时,被迫生活在自己创造的那些‘规矩’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皮尔卡的身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转变,从导师变成了学生。”

对于麦克·梅尔斯来说,《爱情导师》最关键的幽默之处就在于整个故事还涉及到了他生活中另一次伟大的诉求,因为他见证了自己最喜爱的多伦多枫叶冰球队赢得了联赛冠军,梅尔斯公开表示:“一直以来,这都是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自从1967年以来,多伦多枫叶冰球队再也没有赢得过‘斯坦利杯’。为了能够在位于多伦多的加拿大航空中心场馆的冰面上实地拍摄,几乎每一个周六,我都会坐在看台上看着我最喜欢的球队在球场上驰骋,对此我将终生难忘。”

混合且对比了包括体育励志、浪漫喜剧等多种电影类型所蕴含的非常有讽刺意义的即兴创作,麦克·梅尔斯和格莱汉·戈登推陈出新,在剧本中创作了一组非常炫耀自负、没有任何删节、很有宝莱坞风格的舞蹈系列场景,梅尔斯说:“身为搞娱乐的,其实我是那种很守旧的人,要知道,让观众坐在黑暗当中,花上90分钟去看我的作品,我对他们当然负有责任……所以我总是想确切地知道这里到底包含了多少娱乐元素,我在里面安插了舞蹈符号、幽默、戏剧化以及其他更多的东西——只要能够娱乐观众,我愿意做任何事。”

麦克·梅尔斯的制片伙伴迈克·德鲁卡毫无意外地从剧本里嗅到了一种无法模仿的独特味道,他表示:“梅尔斯与他这一代喜剧演员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他总是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出发,然后再围绕着它建立出来一个完全原创的领域,你真的没办法把他的作品和其他喜剧演员的相比较,因为他总能带给你一些以前从未体会过的感受。”

如果拿《爱情导师》为例,迈克·德鲁卡的评价看起来确实既中肯又真实,而影片中的皮尔卡则被德鲁卡描述成走上了一条非常规路线的角色,在滑稽与激动之间游走……德鲁卡继续说:“皮尔卡是一个惊人且奇妙的角色,你可能会渴望他的存在,因为他的信念可以修补你生活中的裂缝——这正是皮尔卡的魅力所在,对于一部喜剧来说,他的热情与永无止境的乐观主义正是这个世界所缺失的。”

剧本完工后,麦克·梅尔斯开始寻找能够将他的想象力完美地用画面体现出来的导演人选,并希望这个人可以释放出剧本中所有疯狂的能量。最终,梅尔斯决定将这个机会让给虽然年轻却非常有前途的导演马可·施纳伯——他曾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协助导演杰伊·罗奇完成了《王牌大贱谍》系列的拍摄工作,梅尔斯表示:“施纳伯超级聪明,对电影更是有着满腔的热情,他知道应该如何在大银幕上制造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我认为,《爱情导师》对于他的导演之路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对于施纳伯来说,能够执导一部由他的偶像主演并编剧的作品,根本就是一个梦想成真的过程,他说:“我是梅尔斯的忠实拥护者,当我从南加州大学的电影系毕业之后,非常幸运地在《王牌大贱谍》系列中得到了一个和他一起工作的机会,对于我来说,它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喜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