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为什么弘一法师在葬礼上做的两件事,藏着他对生死的终极参悟?
云淡风轻,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在滚滚红尘中度日,我们很难守住初心,在每一天为生活而挣扎的时光中,我们有时候会想,生活的意义到底在哪里?生和死的界定又是怎么样划分的?
这些思考看似离我们十分遥远,达到了哲学的境界,但实际上却一直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故事的这位主人公,他一生都在寻找生死的界定,直到母亲去世时,他才幡然醒悟。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商贾之家,家中世代经营盐铁行业,利润高的吓人。李叔同的父亲名叫李世珍,是当地一位十分有名的乡绅,威望极大。由于李叔同是李世珍在68岁的时候才生下的,老年得子自然欢喜异常,当时就大摆筵席,各地名人纷纷前来祝贺,如此“金贵”的出身也对李叔同后来的人生之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李叔同小的时候,就对诗词表现出了一种惊人的痴迷与天赋,别人家牙牙学语时顶多喊喊爸爸妈妈,他却开始背诵诗词,十岁便能熟读诗书,在十三岁的时候,就以篆刻书法闻名于乡。
李叔同的聪明伶俐让李世珍十分欢喜,于是更加宠爱这个孩子。但是好景不长,在李叔同五岁的时候,父亲溘然长逝,当时身为三姨太的母亲没有资格去抚养李叔同,所以他被交给了正妻抚养,他的学习则由兄长李文熙教导。
这两个人对李叔同后来的人生轨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妻喜好佛学,在她的影响下,李叔同也熟读《金刚经》等佛门书籍,慢慢的佛学理论在李叔同那小小的心房里面扎根了下来。同时兄长李文熙严格的教风让天生喜欢自由性格活泼的李叔同十分压抑。
18岁的李叔同到了该成婚的年龄,经过长辈的安排和一位茶商的女儿成婚,对于这个妻子他不慎喜爱,但碍于长辈的命令没有办法,这件事也更加给李叔同提供了反叛的心理。
日子日复一日单调的过着,慢慢的李叔同厌烦了在李家的日子,这个时候恰逢戊戌变法诞生,厌恶旧制的李叔同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公开表示对变法的支持,还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
没想到戊戌变法仅仅百日就告终,李叔同也被打上了同党的烙印,为了不牵连大家庭,他选择带着妻子跟母亲前去上海生活。虽然李叔同离了家,但毕竟李家家大业大,自然不会少了这位少爷的钱财。
有名又有钱,在上海的李叔同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结识了不少好友,和这些好友整日聊天作画,吟诗作对,好不惬意。加上李叔同的妻子又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孩子,让他觉得生活十分的美好。
但命运这事谁都说不好,没多久李叔同才出生的孩子就夭折,祸不单行的是,母亲也因为伤心过度,染病离世。子嗣刚逝,至亲又离,万念俱灰的李叔同回到李家,想要在李家安葬自己的母亲。
没想到这个时候李叔同的叔父不同意,说道:你母亲只是妾室,是没有资格安放在李家的,李叔同当时十分愤怒,直接做了两件事,一是把棺材放在了李家正中央,另外则是一边弹琴一边唱歌,以此来表达内心对俗世的不满和绝望。
绝望的李叔同看清了这俗世的真面目,这也是为何他之后会进一步沉迷佛法,甚至剃发为僧,从此不管红尘俗世,终成一代高僧的原因。
其实,在生和死的界定中,有一种东西,叫不负自己,自己的内心是自己活下去的意义,不用苦苦寻找,因为缘到自来。这滚滚红尘,早已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