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颂》中最能指出石灰特点的诗句是什么?

石灰石圣咏

明于谦

千锤凿深山,

火烧起来了,就闲置了。

我不怕骨折,

把你的纯真留在人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明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名廷易。永乐进士,玄德初授谏议,曾随玄宗镇压汉王朱叛乱。出了江西,赞声四起。五年(1430),右兵部侍郎,河南山西巡抚。正统十一年(1446),王镇等人迫害他,把他送进监狱处死。后来由于两省官员乃至王力,要求恢复原职。十四年内乱,明英宗被瓦拉俘获,他强烈拒绝南迁的想法,坚持坚守,进入兵部。代李宗,整顿兵源,部署要害,亲自督战,带着二十二万大军,在京九门外摆开阵势,击破了瓦拉几亚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总督军务。首先,英国教派被迫媾和。他把国家置于君主之上,禁止它。第一,他被迫毫无空隙地释放了英宗。自英宗归来,仍难靠和谈。北京军队的精锐被挑选出来在十个团里操练,部队被派出去守卫边境。当时朝野的事情很多,但征求意见是单干,合适了就下令清审,万里之外出一张纸。他忧国忧民,忘了自己的身体,却没有说自己是做什么的。他生活俭朴,但为人踏实正直,颇为忌讳。天顺元年(1457),英帝复辟,等人诬告为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职,献祭。弘治二年(1489),卒。万历时改为忠义。还有就是余的《苏中纪》。

[注释]

唱诵:唱诵。

辛苦:开采石灰非常困难。锤子锤子。凿子,挖。

如果你很闲:这似乎很常见。

匈奴:全部。

清白:指石灰的纯白颜色,也比喻高尚的节操。

[诗歌翻译,诗歌]

(石头)要经过多次冲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它把火的燃烧当成一件普通的事情,即使被砸成碎片也不害怕,它愿意把自己的纯真留在人间。

[欣赏]

这是一首把东西举在空中来表达自己志向的诗。作者用石灰作比喻,表达了他忠于国家,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如果只是对事物的机械记录而没有作者的深层含义,那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比喻到处都是石灰,吟诵石灰是为了赞美一个人开阔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

第一句“千锤百炼凿深山”形容开采石灰岩不易。第二句是“火若烧,则闲。”“火烧”,当然是指烧石灰石。加上“若游手好闲”这两个字,让人觉得你不仅仅是在烧石灰石,似乎还象征着有志之士从容不迫,无论多么严峻的考验都视之为闲散。第三句是“我不怕死。”《碎成碎片》生动地写了石灰石被烧成石灰粉,“一点也不害怕”这个词提醒我们,可能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保持人间清白”,那是作者做一个纯洁无辜的人的真挚感情和决心。

于谦为官清正,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拉入侵,英宗被俘。于谦提出建立景帝,亲自领兵坚守北京,击退了瓦拉,将百姓再次从蒙古贵族的残暴统治中解救出来。但英宗复辟后,这位民族英雄被以“叛国罪”诬杀。这首《酸橙之诗》可以说是于谦人生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杭州祠堂

“江山也要伟人相助,神化画师画图。赖幽月在双绍堡,世人始感西湖。”袁枚那首家喻户晓的诗中,与岳飞齐名,为西湖增色的余少保,就是出生在杭州,最后长眠于西湖的明朝民族英雄于谦。

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李太平(今杭州祠堂巷)。他少年时学习刻苦,志向远大。永乐年间,他是个秀才,从此踏上了仕途。曾巡抚江西,任河南、山西巡抚。他为官19年,勤政为民,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拉部入侵,导致内乱,明英宗被俘,明朝危在旦夕。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提出“国重于君”的主张,极力阻止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保卫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京,击退瓦拉,化险为夷,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英勇辉煌的一页。英宗释放后,又恢复夺门之乱。1457年2月,于谦因“谋反”罪在北京被冤杀。两年后,于谦魂归故里,其子于康扶棺南下,将遗体葬于杭州西湖南麓三台山麓。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谦冤案平反。孝宗皇帝表彰了他对国家的贡献,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并在墓旁建了一座纪念馆,取名“龚景庙”。五百年来,于谦祠堂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老遗迹,格局依然完整。自91年5月起,于谦祠堂历经四次修缮,至1998年,是钱诞辰600周年。

于谦祠是一座传统的祠堂建筑,白墙灰瓦,红漆大门,“于公祠”几个大字庄严肃穆。祠堂有三个入口,即前堂、正殿和后堂。在前厅和正殿之间,有北厢房和南厢房,在厢房的北面还有另一个附厅,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庭院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植被茂盛,树木成荫。

前厅被辟为序厅,厅门两边的对联是林则徐写的:“久议,何处得此人?”清嘉庆六月(1822),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提议集资修缮于谦墓宗祠,并率先捐出自己的官礼。“百年”牌匾上挂的是钱一生成就的高度概括。序言刻在序厅中央的一块巨大的石灰石上。石灰石的形状取自钱少年时写的诗《石灰的诗》。“我不怕被砸得粉身碎骨,但我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也是于谦一生正直、净手、品德高尚的真实写照。两侧墙上陈列着钱年表和于谦家谱表,一幅绘于清代的于谦夫妇画像格外醒目。厅内还摆放了简单的案、椅等明式家具渲染气氛。

正殿是于谦祠堂的主要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展示场所,总宽21.8m,进深14.15m..大厅中央是一尊于谦的雕像,他肃然起敬,目光炯炯,精神凛然。图像高3.2米,底座1.3米,为海喷图案。雕像的背面是徐元帅题写的“石灰诗”墙。雕像上方有一块黑底金字的“单鑫反节”匾额,是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访杭时题写的。寺柱上挂着几副赞美于谦不朽功绩的对联,都是明清名家所写,当代书法家题写。大殿墙壁上有两幅大型半圆形浮雕壁画。左边是北京之战,右边是土木堡之变的场景。每一幅画都是相对独立的,但总体来说,还是相当凝重壮观的。利用光影变幻的灯光效果,辅以《十面埋伏》铿锵的背景音乐,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刀光剑影之中,杀人如麻。这幅壁画高3米,宽46米。经专家多次修改,在中国美院雕塑家王卓宇先生指导下完成。壁画突破了一般祠堂陈列的格局,墙上不留柱子,遥相呼应的匾额、对联、塑像,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效果。雕像后墙上嵌有几块清代石碑,其中有一块是杨昌在湘乡题写的碑文,名为《明代兵部尚书赠某师忠义像》,还有九块是袁枚题写的碑文,名为《忠义重建寺碑》。

后厅陈列于谦生平事迹,分为少年志、勤政廉政、保卫北京、载入史册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于谦的高尚品格、卓越业绩和悲剧人生。陈列柜两侧分别陈列着于谦的著作和历代关于于谦的批评著作,包括《公基》、宝翠钟全传、《余公祠墓志》等。

北配楼和南配楼分别用作武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里陈列着明代的各种军械,包括神机营使用的器物和火炮。明代兵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制作精美,科技含量高,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在前厅和后厅之间的院子里,矗立着一只威武雄壮的铁犀牛,高约2米,周长2.5米,全身黑色,单角朝天。在他的背上,于谦亲笔题写了“镇河铁犀铭”,这是于谦勤政爱民、治理黄河的历史见证。黄河自古泛滥。任河南巡抚期间,励精图治,上下奔流,致力于治水。为了激发人们战胜洪水的信心,1446派人铸造了这座“镇河铁犀”雕像,表达了铲除黄河水患,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河南开封铁牛村原遗存。

天井右侧有一口井,旁边立有一座碑,名曰“中泉”。据寺内清代李铎碑记载,此泉发现于康熙年间于谦祠堂重建时。泉水色清味甜,故有“忠君如水于地”之说而得名。在后殿的院子里,至今还保留着几块明清时期的石碑,即四大碑(弘治、嘉靖、万历、康熙)和一块乾隆时期的残碑。

于谦祠堂大门往北约50米处,可以看到阿明式的牌楼,长长的墓道,草木葱郁,两侧立着石翁仲和石兽,为墓区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百米墓道的尽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谦墓。墓碑上写着“大明少保与兵部尚书赠某师以忠陵园”,是1982年复墓时重新刻上去的。碑下的浮雕牡丹基座,墓前的石坛,都是明朝的原物。

于谦祠堂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形成了集于谦宗祠、于谦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古迹与天然林、绿地为一体的于谦宗祠景区,面积也由原来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31000平方米。目前,景区内正在建设于谦雕塑广场、中千池、于谦诗廊,并计划将配殿恢复为祈梦殿。随着西湖西进工程的推进,于潜风景区的祠堂将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景观。(刘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