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飞》教案设计

 《我想飞》活动是大班的美术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 想象力 进行大胆绘画并且能够掌握绘画飞行中人物的动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想飞》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我想飞》教案设计篇一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想象画的兴趣及与同伴间合作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活动能够大胆想象各种飞行的 方法 ,掌握画飞行中的人物的技能。并根据主题内容进行绘画活动。

 活动准备:

 1、飞行人和直立人图片、背景图片一张、水彩笔、画纸、音乐歌曲《童心是小鸟》、课件

 2、请家长提前向幼儿讲述有关能够飞的事物。

 活动过程:

 1、教师利用音乐引导幼儿模仿小鸟飞翔的姿态。

 2、调动幼儿已有 经验 ,引导幼儿想象各种会飞的物体或人物。

 教师:?小鸟为什么会飞?

 幼儿:?因为有翅膀!

 ?还有什么也会飞奥特曼?阿童木

 2、引导幼儿观察飞行人的动作特征。

 教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幅图片,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幼儿:?一个是飞着的,一个是站着的。?

 教师:?站着的小朋友和飞起来的小朋友从姿态上他们有什么不同啊?

 4、请幼儿伸出手指模仿老师画飞行姿态的主线条,并请幼儿用手指画出还可以怎样飞的主线条。

 教师:?还可以怎么样飞?(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不行不行!小朋友飞的不高,因为他缺少了一个飞行工具,小朋友们来帮帮他,怎样才能飞的更高啊?幼儿:?给他加翅膀!给他加魔法棒

 3、 引导幼儿观察飞行在天空时看到的事物,丰富幼儿绘画的背景。

 ?我飞呀飞!?看看我在哪幅里更象在天上飞?

 幼儿?有云!?有蓝天

 教师:?啊?这棵树和房子怎么了?怎么这么矮?(幼儿各抒己见)

 教师出示一棵完整的大树和房子!?其实这棵树和房子有这么大!画上只有一个树顶和房顶呢,为什么?(教师引导幼儿猜测房顶)

 教师:?如果在天上飞还能看见什么?

 教师:?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真的飞起来了,请小朋友看一看,我都是怎样飞的。?

 4、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多种飞行的发法。

 5、请幼儿欣赏完后各抒己见,讨论一下自己想怎么飞。

 6、幼儿分小组进行绘画。

 教师:?有的小朋友特别想飞,那就请你们以小组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吧。?

 5、 教师与幼儿***同点评作品。

 教师:?想一想其他小朋友画的飞行方法有没有你想不到的?你喜欢哪一幅作品,小朋友是怎样飞起来的?请小朋友们给我们的作品起一个名字吧,叫什么好呢?

 幼儿:?飞?

 教师:?谁想飞?

 幼儿:?我想飞。?

《我想飞》教案设计篇二

 活动目标:

 1、 理解作品内容,掌握作品的主要情节,并明白:只要肯动脑筋,什么事都能办到。

 2、 根据已有的相关经验,创造性地续编 故事 。

 3、 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地讲述。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看见小鸟在天上飞,小朋友你们想不想飞?"(幼:想)"我们来看看,看见小鸟在飞,还有谁也想飞。"

 二、观看多媒体课件,教师讲述故事

 1、 打开多媒体大屏幕,出现第一幅画面:许多动物在看小鸟飞。教师引导幼儿看图片。

 2、 教师讲述故事一遍(不逐页出示图片)。

 3、 提问:

 (1)看见小鸟在天上飞,还有谁也想飞?

 (2)那小蚂蚁、小青蛙和小猪自己会飞吗?

 (3)它们想出什么办法让自己飞起来?

 4、 教师再次讲述故事(根据故事的展开逐页出示图片)。

 5、 教师讲述故事后,逐页图片提问:

 (1)看见小鸟在天上飞,大家都很羡慕,乌鸦奶奶怎么说?

 (2)小蚂蚁它怎么说?然后想了什么办法让自己飞起来?

 (3)小蚂蚁飞起来了吗?为什么会飞起来?

 (4)小青蛙想了什么办法让自己飞起来?

 (5)小青蛙为什么不摘朵蒲公英而要吹个气球?

 (6)小猪想了个什么办法?

 (7)大家都飞起来了,还有谁没飞起来?

 三、引发幼儿想象,大胆续编故事

 1、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为小兔和大河马想个办法飞上天。

 2、 幼儿集体讨论:用什么办法让小兔和河马也飞起来。

 3、 请个别幼儿讲讲,并讨论这个办法好不好。

 4、 请全体幼儿从多种办法中挑出二个最好的办法。

 四、根据幼儿的想象,连贯讲述故事一边

 1、 教师用语言启发调动

 幼儿的积极性,引导幼儿也讲述故事。

 2、 教师提问:乌鸦奶奶最后说了一句什么话?你听了这句话心里有什么想法?

 3、 点明故事内涵:只要肯动脑筋,什么事都能办到。

 五、活动延伸

 教师:我们也要想个办法让自己飞起来,走,我们去把好方法画下来。

《我想飞》教案设计篇三

 活动来源:

 在主题活动?我想飞?实施的过程中,孩子们对飞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他们通过自己的收集资料、交流探讨等形式了解了哪些东西是能飞的,哪些东西是不能飞的,为了让这些零碎的东西整合为孩子自己内心的经验,我觉得有必要来把它设计成一个完整的集体活动,让孩子通过活动来有所提升。另外,大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进行图形、事物的一级分类,但是对二次分类可能就会出现困难。而且由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对某一事物也许明白,却无法从具体转化为自己内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过活动我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

 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分类后,再按另一特征重新分类,或对已分的两类物品再次分类。

 2、提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分析:这两个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 总结 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难点是?如何让幼儿理解包含关系?。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突破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我的活动过程:

 准备:

 1、绘制12张实物卡片。

 2、师幼***同收集各种小件商品的包装,并贴上价格标签。活动前将商品陈列在一个货架上,并用布盖好。

 过程:

 1、 会飞和不会飞。

 ?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会飞的东西,老师这里有许多卡片,要请小朋友看一看是些什么东西,然后把他们分成两个部分。

 ?教师逐一出示卡片,幼儿指认后进行第一次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会飞的和不会飞的)

 ?请幼儿为这两个标准设计简单明了的符号标记。

 实录:由于幼儿已经有了前一阶段的收集资料以及交流探讨的过程,所以在这个环节中孩子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一致性,没有什么疑惑。但是,当请孩子们为这两个标准来设计符号标记时孩子们有些困难,他们都会用语言来表达?会飞的和不会飞的?,却不知道怎么用符号来表示。于是,我就多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孩子们来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孩子们各抒己见,张健说:?我画一个翅膀表示会飞的,画脚表示不会飞的。?

 可是马上就有声音反驳了:?会飞的也有脚的。?原来是见多识广的包诚。

 听听他的意见吧:?我也画翅膀表示会飞的,不会飞的就在翅膀上打个叉。?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多数孩子的认同。可是,善动脑筋的华锐超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我想画一只小鸟表示会飞的,画一只小鸡表示不会飞的。?真好呀,我及时地给予他鼓励和赞赏的掌声,有了他的影响,很多孩子说出了不同的符号,有的说画飞机表示会飞的,画汽车表示不会飞的;有的说画星星表示会飞的,画小草表示不会飞的?各种不同的思维火花进行碰撞并激发出更加强烈的创想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