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闻里经常出现"杯葛"二字,是什么意思?
中文的“杯葛”是boycott的音译,来自人名”boycott“的音译,意思为集体抵制,台湾及港澳地区常用,在中国大陆并不常用,大陆更常用抵制这个词。
词汇来源:
原为19世纪80年代爱尔兰土地运动中佃户对英国地主的一种斗争方式。
1880年9月19日,爱尔兰民族运动领袖巴涅尔领导佃户对残酷驱逐佃户的英国地主代理人杯葛 (Charles Cun-ningham Boycott,1832—1897) 采取断绝关系的制裁措施,遂使此词有了新意,成为联合起来,与个人、团体或国家断绝买卖或雇佣等关系的一种经济或社会的抵制行为的代名词。
扩展资料:
“杯葛”可以是推行国家政策的一种手段,也可以是针对外国的违法行为而进行的报复行动,还可以是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展开的不合作运动。“杯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早就存在了,但是,直到近代,才包含了断绝社会、经济关系的内容,并成为一种斗争的手段。
特别是在19世纪以后,“杯葛”作为弱小民族或被压迫民族和国家抵抗大国的武力行为或为恢复主权的有力斗争武器,得到越来越普遍的运用。根据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42条的规定,联合国为了进行集体制裁而采取的断绝经济关系的措施,也属于“杯葛”的一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