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元杂剧的宫调
宫调,即古代音乐的调。中国传统乐学把音乐实践中音、律、声、调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起来,用以表明调性范畴的全面情况的基本理论。
元杂剧的宫调体制是在唐宋宫廷雅乐基础上形成的。就其本质说,受到宫廷雅乐的影响和制约,存在着严重形式主义倾向,限制了作品内容的表达。首先是无论描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内容,反映什么感情,所用的宫调都有一定的标准,不能自由选调。
其次是一人主唱,一唱到底,在一本戏中要唱四组套曲,每组套曲一般在十几支左右,而且剧中人物感情不管发生什么变化,宫调却不能转用,曲词前后内容不管有什么不同,宫调仍始终如一;由于用弦乐伴奏,弦音既定,就不能任意转音,宫调自然不能变化。
与杂剧不同,宋元南戏在宫调使用上就较灵活,它可以在一个剧本中将各种宫调套曲集合在一起,使用多少则完全根据剧本内容而定,不受限制。
南宋宫调体制也完全民间化,虽有不完整的地方,却反映了群众戏曲音乐的审美需要。宫调的多样性,曲调的丰富性,演唱的灵活性,是符合戏曲音乐美的要求的。
扩展资料
均、宫、调的理论,在历史上曾因封建意识形态的干扰而遭到歪曲。历代宫廷理论往往排斥民间传统,在同均三宫之中只承认正声调──宫,把“均”的概念和“宫”等同起来。
造成了混乱。在这种特定条件下,一是形成宫廷与民间在宫调理论上的分离;一是迫使某些有识之士,不得不假借“正声调”之名掩盖音乐实践中其馀二宫之实。从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民族音乐经常采用藉宫记谱的方法来记录实际音调的原因所在。
百度百科-宫调
百度百科-元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