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拼音
拨浪鼓拼音:bō lang gǔ。
释义: 拨浪鼓,一种带把儿的小鼓,拿在手里来回转动时,两旁系在短绳上的鼓槌击鼓作声,沿街叫卖的小贩使用,或作小孩的玩具用。
拨浪鼓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民间时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击鼓发出声音。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中国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拨浪鼓流行于全国各地区,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五大洲都有。
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战国时期产生的鼗作为打击乐器,依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声,发声的节奏轻重、音律高低、声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圆满准确的完成复杂的鼓点。
拨浪鼓的起源
说起拨浪鼓的产生,它的历史很悠久。拨浪鼓的产生在鼓之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曾经发现过疑为鼓的器物。
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座建鼓,底座上插有一根立柱,柱的中央是鼓,鼓身长形,木制,类似今天的腰鼓。这件建鼓的形态绝似一只巨大的拨浪鼓,只是未装双耳。
战国时期,还有一种“架鼓”,鼓身极扁,两面蒙鼓皮,鼓皮用两排互相交错排列的鼓钉固定,类似现代“大鼓书”说唱艺人所用的鼓。鼓身由三只金属环拴挂在鼓架上。鼓架以髹漆木雕工艺完成,双凤背向***挑鼓身,底座是背向的双虎。这些鼓的出现,为拨浪鼓的产生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