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意义的一年呢?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影响了中国几个世纪。此时在中国大地影响历史走向的有三大势力:大明王朝、大顺起义军、关外清朝。
从洪武帝建国开始,大明王朝已经统治了276年,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王朝显得暮气沉沉、大厦将倾,亡国的征兆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在正月初一,皇帝接受百官朝贺新年的这天,京城又刮起了罕见的沙城暴。这在崇祯帝的心头又增添了一丝不详的预感。就在同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王朝,年号永昌。随后,李自成宣布出师,拿下京城。李自成的大顺军一路势如破竹,大明的官员和人民也嗅到了帝国崩溃的气息,纷纷不战而降。
李自成高歌猛进,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快速推进。然而在小小的宁武关面前,李自成遇到了官军的强烈抵抗,损失惨重。明军守将周遇吉率军拼死抵抗,守城五日,周遇吉凭地险城坚杀伤农民军数万。
李自成有了绕关而走的心思,幸亏部下劝他再坚持一下,说宁武城小必破,这才作罢。但官军也被重创,二月廿二,城终被攻破,周遇吉又带领亲随拼死巷战,做最后的抵抗。《明史》如此记载:?遇吉巷战,马蹶,徒步跳荡,手格杀数十人。身被矢如蝟,竟为贼执,大骂不屈。贼悬之高竿,丛射杀之,复脔其肉。城中士民感遇吉忠义,巷战杀贼,不可胜计。其舍中儿,先从遇吉出斗,死亡略尽。夫人刘氏素勇健,率妇女数十人据山巅公廨(衙署),登屋而射,每一矢毙一贼,贼不敢逼。纵火焚之,阖家尽死。?
这样惨烈的战役,让李自成的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动摇。他对部下说,攻陷宁武损失惨重,这一路去还有许多驻扎重兵的地方,都这样打下去,等到京城,还能剩下几人?不如返回陕西另做打算。
就在李自成准备撤军回西安的时候,由于这时宁武关失陷的消息已经传到大同、宣府等地,各地降表接连送来,才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然而到最后攻下了北京,李自成还是心有余悸,说:?他镇复有一周总兵,吾安得至此??
是的,宁武关失陷后,不到一个月,三月十八李自成就进了北京,宣告大明王朝灭亡。宁武关的失陷,可以说预示了大明王朝行将寿终正寝。而周遇吉的阵亡,又象征着忠于大明的力量损失殆尽。
就在李自成一路向北京进军的时候,崇祯帝也是如坐针毡,为了挽救大明王朝,这位帝王呕心沥血、左支右绌,尽力维护着大明王朝继续前行。然而内忧外患不仅消耗了国家的财政,也让帝国的军队消耗严重。
原本崇祯帝可以依靠的有孙传庭、左良玉、吴三桂率领的三支劲旅。现在孙传庭的部队早已被大顺农民军歼灭,左良玉被大顺军追着打的半残,只有吴三桂的部队还可一用,但是这支生力军还在关外防守清军。如果命令吴三桂的部队回师勤王,就必须放弃山海关外的宁远孤城。社稷危在旦夕,也顾不了弃土的骂名了。然而帝国的财政空虚,一边是凑不齐一百万的军饷,另一边是官员们个个富得流油。崇祯帝强制摊派,只募集了二十万两,这和后来农民军进京后拷打收刮来的六七千万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崇祯帝同时也在着手准备南迁,永乐北迁的时候,南京的一套中央机构保留了下来,只要皇帝一到,立马就可以运转起来。南方的土地还在大明的有效控制之下,远离战火的洗礼,经济也比较发达。只要南迁,大明就可以喘口气了。然而由于崇祯帝的优柔寡断,大臣的反对,最终没有成行,这确实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京城在内无精兵,外无强援得情况下,只能坐以待毙了。就在李自成快要到达京城的时候,崇祯帝终于爆发了,既然南下的路已经被农民军控制了,只有让吴三桂来勤王了。他展现出来了政治人物的强势,严令吴三桂立即率军回来保卫京师。
李自成比吴三桂早一步来到了京城,这位农民军的领袖看到威武高大的京城,感慨万千,这是梦里才能见到的京师如今就在眼前。马上他就要成为新的主人,一切都还没做好准备,他对自己没有底,也很不自信,对如何治理江山更是没有把握。说实话,他觉得崇祯还是个好皇帝,只是大臣们不尽心。
李自成在团团围住京城的情况下,派人去和崇祯谈条件讲和。大意是皇帝还是你的,你就封我为西北王得了。另犒赏百万军饷,我就撤了。在兵临城下,开这样的条件算是很优惠了。没想到,崇祯帝拒绝了。这大大出乎李自成的预料,没办法,只有攻城了。
在李自成进入京城几天后,吴三桂还在回京师的路上。救兵如救火,吴三桂为何姗姗来迟呢?他在撤回山海关时,关外的人民不愿意归附清军,要求随行。在向京城进发的时候,又是拖家带口,行动缓慢。另一方面,吴三桂认为京师城高墙固,坚守待援还是没问题的,自己很快就会杀到。在得到京城被破,皇帝殉国的消息后,吴三桂当时就傻眼了。这只精锐马上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军队了。前有大顺军,后有大清军,自己又没了朝廷的依靠,路该何去何从。眼下只有先回山海关,在做打算了。
李自成在夺取京师之后,也认识到了吴三桂这只力量的重要性。马上去招降,同时开出了优惠的条件。吴三桂内心也在挣扎,高傲的自己对这些农民军从心里看不起,让自己投降这些逼死君父的闯贼,实在是不愿意。投降关外的死敌清军更是无稽之谈。这时老父亲的家书也到了,劝到大局已定,还是早做决断。既然做不了忠诚,就做孝子了。吴三桂在内心不是很情愿的情况下,还是接受了大顺的劝降。山海关的防务交给了大顺军,自己率领军队返回京师。然而在回来的途中,得知了家业被侵占,父亲被严刑拷打,爱妾被霸占。吴三桂彻底暴怒了,他立即率军掉头。回到山海关,歼灭了毫无防备的大顺军。
李自成在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后,决定率军征伐吴三桂,夺回山海关。吴三桂对李自成的到来,知道自己抵挡不住,于是就要清军救助。吴三桂给多尔衮的信件是向清军借兵为君父报仇,事成裂土酬谢。多尔衮以为是圈套,在得知实情后,他敏锐的扑捉到进军中原的绝佳时机来临。吴三桂的信件中是让清军从中协和西协入关,东协就是山海关,吴三桂的大本营,他不想让清军从这入关,反客为主。多尔衮率领八旗,倾巢出动,在寻找着最佳时机。
李自成的大顺军在到达山海关时,团团围住了吴三桂的部队。以压倒性的优势对吴三桂围殴。吴三桂和大顺军苦战一天,伤亡惨重,危在旦夕。多尔衮却在山海关外按兵不动,吴三桂知道了借兵是不可能的了,多尔衮是要他投降。吴三桂知道,没有清军的协助,山海关在天亮后的激战中很快就会陷落。于是他连夜出关求见多尔衮,多尔衮那里没有借兵,只有请降。吴三桂和多尔衮约定后,清军由山海关秘密入关。天亮后,多尔衮命令吴三桂率领他的部队充当先锋,这边李自成没有料到清军已经入关,毫无准备。吴三桂的部队和大顺军展开了激烈地厮杀,就在吴三桂军队损失惨重,败局已定的时候。清军以逸待劳,突然杀出,此时筋疲力竭的农民军被杀的措手不及,队形很快被冲散。李自成一看清军已经入关,败局已定,赶紧撤军。
历史不容假设,如果清军从中协和西协入关,黄花菜就凉了,吴三桂早已被消灭,山海关重新回到大顺军手中,清军就要无功而返了。在多尔衮的决策和压力下,清军从山海关入关后,吴三桂已经无路可退了,只有跟着清军混了。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由于吴三桂的部队在和大顺军的厮杀中几乎消耗殆尽,多尔衮调拨一万清军给吴三桂,让他继续为清军卖力。
李自成自知挡不住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合绞杀,拱手让出了北京城。清军顺利进入京城。在慢慢站稳脚跟后,清军联合各路投降的人马不断追缴农民军,消灭明朝的抗清势力。
公元1644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本来大明王朝有几次续命的机会都被浪费掉了,大顺本来也有一统江山的机会,由于决策失误也被历史无情的抛弃。只有清廷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时机,一举入主中原。这三股势力的合力、交织、相互影响,最终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左右了中国几个世纪的历史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