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有哪些民乐?
一、河北梆子
1790年,清政府明令禁止秦腔延伸,北京很多艺人改昆曲、京剧。清道光年间(1820-1850),终于形成了以秦腔为基础,以京腔演唱,吸收京剧、昆曲音乐和表演艺术的新声腔——河北梆子。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河北梆子几乎遍布全省农村和城镇,与京剧分庭抗礼,同时吸收了京剧的打击乐、诵经、唱腔。
河北梆子声音高亢,旋律浑厚挺拔,河北乡土气息浓厚。有:柔板(4/4,分为大柔板和小柔板)、板26、快板流水(跺脚板)、散板流水(紧拉慢唱)、尖板(散板)、哭板、引板、收板。乐器和秦腔差不多,主要是板胡和梆子。
《贵妃醉酒》和《蝴蝶杯》是河北梆子的代表剧目。
二、河北吹歌
河北吹歌是流行于河北各地的民间打击乐。大部分是民间曲调、传统戏曲曲调或唱腔。乐曲简单明了,结构短小精悍,演奏者善于用唢呐和笛子模仿声乐演唱,故称吹歌。
据艺人传说,河北吹歌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其打击乐社组织(又称吹歌社)的成员,有的半农半艺,农忙时在田间劳作,农闲时吹歌自娱,婚丧喜庆,节日时集体演出;其中一部分来自和尚、道士,大多在祭祀、迎神、送葬等场合演奏。
河北吹歌的乐器组合有两种:一是管、海笛,辅以丝弦,打击乐器有鼓、鼓、钹、小拨、锣、梆子。二、乐器以唢呐为主,笙为辅,打击乐器同上。
河北吹歌中,影响最大的是某州魏紫村的吹歌。《小毛驴》是他们经常播放的歌曲之一。音乐通过笛子和丝竹乐队的呼应,生动地表现了北方农村的幽默情景和毛驴顽皮活泼的形象。
三、河北小调
除了梆子和唱腔,还有一些小调在河北广为流传。还有茉莉花、放风筝、大白菜等等。其中大白菜比较有代表性。
《大白菜》讲的是一个农村的小女孩,失去了母亲,被虐待,无助。她在歌中讲述了自己的辛酸经历。整首歌只有12小节,技法简单,乐句短小,旋律逐句递减,形象简单,感情真实。歌剧《白毛女》中吹的北风就是以此为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