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的解脱道 跟究竟的解脱道有什么差别
一、 从入道初门来看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
一般来说,声闻法的入道正途是依四圣谛(苦谛、苦集谛、苦灭谛、苦灭道谛)、四念处观等;缘觉的入道正途是修因缘观;菩萨的入道正途,即是明心见性。
大乘佛法之入道正途有二:一,教外别传;二,言教开示。教外别传者,即是禅宗之不依经教义理开示学人,别于经教之外,不依言说而使机锋,令学人触证自心真如,初入大乘宗门正旨,渐能通达经教宗旨,乃至通达悟后渐修渐至佛地之修道次第。言教开示者,则以佛及诸大菩萨所说经义,宣示自心真如之体性;佛子由闻熏而建立正知正见,一朝忽然触着自心真如,便入大乘见道,所悟无异禅宗诸祖。由闻说而悟,虽异于禅宗;实际上悟入时仍是一念相应——不闻而闻、不说而说——证悟之刹那及第二刹那起之领受真如体性过程中,皆离言说,心中绝无言语。
二乘的见道是断我见,大乘佛法的见道,最直接的就是祖师禅(禅宗)的明心见性。
二、从修证的方法来看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
二乘的基本修行方法,如“安般”“四念处”等法,都是对五蕴十八界的无常、无我作观行,而实证到蕴处界的空相。相对于大乘佛法来说,二乘法比较容易修证。在二乘法中,只要有亲证解脱道的善知识指导,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的思维,在身、口、意当中,去体证、现观缘起性空的十二有支及十八界法的虚妄,因此而断除对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的误计,不会再将蕴、处、界误认为实有。佛在世的时候,有许多外道去见佛,佛跟他们开示两三句话,马上就成为俱解脱阿罗汉,有的当下就求佛允许他先入涅槃了。这是因为那些外道已修成四禅八定,对三界的执着已经完全降伏,只差尚未见道而断我见。所以只要佛跟他们开示而见道,马上就可以取无余涅槃。大乘法所讲的除了二乘的蕴处界“空相”、十二因缘以外,也讲“空性”。空性是指一切有情都有的真如本体如来藏。大乘佛法的修证,以七住位开悟明心——证得第八识空性如来藏为起点,开始熏习般若慧,除了初期的别相智以外,以后都是法无我——一切种智的修习。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切种智的修证。
三、从修行所证智慧来看解脱道与菩提道的差别
《菩萨优婆塞戒经》卷一中说:
“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
菩提意为“觉悟”,这也就是说这三乘行者所觉悟的智慧是不同,因此佛教的智慧也就有三种:
(一)、声闻乘的无常空的智慧
声闻乘是指随佛或圣弟子听闻说法而修行的人。声闻乘的阿罗汉从现观五蕴、十八界法——六根、六尘、六识是苦、空、无常、无我,十八界中没有一个真常不坏的“我”存在,因而断我见、我执而证解脱。
(二)缘觉乘的缘起性空的智慧
缘觉乘是指在无佛出世的时候,自己观察十二因缘而断除一念无明的人。缘觉乘的辟支佛现观十二支因缘的流转,观察生死轮回是因无明而有,实证到所谓的“我”实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由于诸缘和合而生,将来也必因诸缘的消散而灭,诸缘中并没有一个常不坏的“我” 存在,于是就断了我见、我执而证解脱。
声闻、缘觉是小乘佛法,他们所修的是解脱道,都是因为这种“无我”的智慧而断尽了自我的执着,即使没有四禅八定,舍报后照样可以入涅槃。
(三)、大乘的般若智慧
般若是指大乘行者一念相应,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并且能去体验领受它的自性而发起的一种智慧。菩萨开悟时,他找到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他现观这个第八识真心的性、相、体、用,如实地了知第八识不生不灭,这个第八识完全不同于有生有灭的第六意识妄心。他依所证得的这个第八识再来返观五蕴、十八界,就体证到:世界如幻、自己的身体和觉知心如幻——都是第八识藉各种因缘所生,将来必定也会随因缘的消散而坏灭。开悟的菩萨依这个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就没有凡夫众生所说的真实不坏的“我”存在,所以他在开悟时即断了我见。般若智慧只有当参禅者一念相应开悟明心后才开始产生,故禅是般若,而非禅定。
四、从修行的结果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二乘定性不回心无学圣人,舍寿则必取无余涅槃,永不受生;但二乘人仅能断分段生死,不能断变易生死。诸佛灭尽三界分段生死无明后,再断尽藏识一切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断尽所知障之一切随眠,第八识的种子变易流注也就灭了,永不变易,名为断变易生死。如是已证有余、无余涅槃而不住无余涅槃境中,已断尽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依无尽愿度化有情永无休止,不入涅槃不住生死,名为无住处涅槃,唯佛证得。
阿罗汉不证佛菩提,故不名佛;佛亦证解脱果,故亦得名阿罗汉;如是正理,大乘学人不可不知。
五、从度众的数量上来看二者的差别
二乘定性无学舍寿时,必入无余涅槃,十八界俱灭,穷未来际不复受生;唯于舍寿前随缘度众,所度的众生数量有限且仅能证二乘菩提。大乘菩萨若得证悟,不论证悟后已否证得有余涅槃,悟后皆依于大悲之心,发起世世受生不入无余涅槃之大愿,世世自度,亦复如是教人转度有情;如是乃至成佛时,所度众生其数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