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朤月东方”这个“朤”,你认识吗?

刚过去的这个中秋,观众很爽——

各台 中秋晚会“卷了” ,各种有质感的节目让人 感慨“绝了” 。

要说 沉浸式赏月 , 东方卫视的《朤月东方—中秋梦幻夜》是不二之选 。

“上海太适合画在月亮上了”

“以一座城作舞台,东方卫视大气”

“武康大楼、浦东美术馆、广富林走起了各位!”

在中秋晚会的这次PK中,《朤月东方—中秋梦幻夜》在省级卫视中表现不俗。

多个节目用传统嫁接现代,熟悉嫁接陌生,呈现出了别致的美学。被网友称为是“宝藏晚会”。

总结来说—— “海派国潮”这回事,导演组算是吃 透了 。

不同于以往在一个固定的舞台上表演,《朤月东方—中秋梦幻夜》用“月宫三人组”串联起了多个不同类型的节目。

彩虹合唱团量身打造了魔性月饼新曲《食在中秋》 。

合唱团跃入古画中,曲水流觞式吃月饼。兴味十足。

看看这热搜主持人的排面,懂?

原来,月饼汉朝就有了;原来,月饼还能煎着吃、炒着吃、 拌着吃。

这可真是资深吃货都未必get的冷知识了。

好奇的网友已经准备借鉴一下,解决一下家中的月饼库存。

郑云龙 ,居然不唱歌,改朗诵。

他一人分饰两角,和李白跨时空对话 。

最后这个眼神氛围感拉满,舞台剧和电影没白历练啊!

看花絮,舞剑是现学的,古言的片段更有韵味。

阿云嘎+李一桐,在武康大楼上演的《爱月之城》,像一出油画质感的舞台剧 。

随便截屏都可以拿来当壁纸。

他们演绎的是孙道临和王文娟 。

两位艺术大家一生的成就和伉俪情深,让人泪目。

事实上, “去舞台化”,让这些单元节目在各自的类别里都做出了创新 ,追求了视听音像上的极致表达。

张信哲+廖昌永 的合唱,从《白月光》到《今夜无人入眠》,呈现一种月光-人类-宇宙的***情。

在 浦东美术馆 里,两人第一次相遇场景就像一部科幻大片。

龚琳娜的《山歌潮唱》,是非遗文化的展示 。

这不是在哪个摄影棚,而是在 崇明的稻田里实景拍摄 。

让人体会到一种原生态的沉浸式美学。

就连负责串场的黄龄等人的“月宫三人组”小剧场,也是“古诗词担当”。

and我很久没有听到这么缱绻的《枉凝眉》了……

近几年,“国潮”一词的出现频率之高有目***睹。但玩得好不好,却有云泥之别。

而在这台中秋晚会上, 很多网友都读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风采和格局 。

《国风大秀》里嫦娥一挥广袖,打通地球和月球的异次元空间,“城市T台”在巨大的圆月之下开启。

豫园、崇明、浦东美术馆……12个上海赏月地标既有时尚款,也有自然风 。

从地理维度上讲

整台晚会虽然“去舞台化”

但 真正的舞台其实就是上海这座城。

整座城市就是导演组创作的灵感与表达的舞台,“以文塑娱、以娱彰城” 。

文旅的绝妙结合, 这不就有很多网友着急想去打卡了

从文化底蕴上来说

《朤月东方中秋梦幻夜》发挥海派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将国风和潮流巧妙融合,焕发新的活力。

比如, 《月燃纸上》就是将世遗文化的海派剪纸和最为潮流的街舞文化结合 。

这个转场,让网友高喊“ 纸片人活了 !”

再比如武康大楼里的神仙爱情,也是上海深厚文化艺术底蕴的折射。

每一张老照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种级别大神的出场,堪比当年007在伦敦奥运开幕式上现身,是这个城市独一份儿的。

其实, 海派文化讲究的就是兼收并蓄,这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是***生的 。

这不仅仅体现在节目形式上,也体现在导演组对年轻网友和专家意见的虚心接纳上。

《朱鹮》 之前设计的最后一个画面是一群朱鹮在黄浦江上舞蹈。

不过,当专家指出朱鹮是不可能在城市生活超过几个小时的时候,导演组立刻抛弃了这个视觉呈现。

在着力表现建筑、田园等自然之美的同时,导演团队力求不破坏外景地的生态或者环境 。

为不破坏农作物,《山歌潮唱》现场没有搭建舞台,周围的月亮是轻质的气球,乡民们在田埂聆听了这场纯天然的音乐会。

那天,龚琳娜表演时站在崇明的稻田里,被蚊子咬了一身包。

《月下知音》 的场景设计是搭建一个水下舞台放置钢琴。

为确保不损坏广富林水下的地面,导演组专门雇了一个蛙人下水,确认舞台结构放置在安全的区域。

“朤”是个生僻字,念“朗” 。

晚会总导演章瀚说:

“四个‘月’的生僻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考究,又体现了‘月团圆,人团圆’这一古今贯之的情感符号。中国传统文化活在当下,并与新时代的生活方式发生碰撞与勾连,是我们最想在‘中秋梦幻夜’和大家分享的新风尚。

国潮不是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也不仅限于几种艺术手段 。

可以是像河南卫视那样玩转中原传统元素;

可以像大湾区中秋晚会那样搞经典港片混剪;

也可以是大气时尚的海派国潮。

只有在各自的领域做精做深,才能产出更多宝藏节目。

这种国潮内卷,谁不举双手赞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