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研究音乐的史料有哪些?

1先秦音乐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朱》、《尚书》、《左传》、《国语》、《吕春秋》等文献中都有关于音乐的记载、评论和叙述,墨子和荀子也对音乐有专门的评论。

《吕氏春秋》中的古乐、声之始、大乐、丧乐,不仅记载了音乐的历史,而且对一些音乐进行了评论,阐述了音乐的历史。特别是他的《古乐小品》中对古乐的描绘,对我们了解原始社会的音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东乐、西乐、南乐、北乐、正威之声、桑梓之声等四个方向的民乐。它是中国的第一部音乐史,也是世界上较早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价值。

2音乐美学理论

中国的音乐美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发达的国家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快速过渡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在此期间,各阶级代表意见不一,围绕如何看待音乐的本质、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等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

墨家提出“非乐”、“兼爱”之说,主张不要有乐;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其“道法自然”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清淡虚无的音乐美学观——“大音、乐音”,具有朴素的辩证因素。

儒家对音乐持肯定态度。从孔子到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都主张把音乐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3《季乐》

《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音乐美学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音乐美学的成就,具有较为完整的体系,在中国和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乐记》的写作

(1)乐记是先秦儒家关于“乐”的言论。《乐记》虽然不一定是先秦的原著,但都是根据先秦的遗书和有关音乐的言论写成的。

(2)《乐记》为公孙尼子所作,后人根据遗书和言论整理而成。

音乐书的内容:

《礼记》中保存有11件《乐记》。其内容包括:

①音乐的本质和特征;②音乐、伦理与政治的关系;

③音乐的美感;④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于音乐的起源:认为音乐是外界事物引起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的结果,人的思想感情与音乐作品是一致的,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在音乐与政治、伦理的关系方面,乐记认为音乐与人类社会伦理的独特关系是音乐反映政治,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在音乐的社会教育功能方面,乐记也认为音乐作为人们思想感情的语言,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而且认为音乐可以对社会风气、人民道德乃至国家政治产生强大的影响,即所谓“移风易俗,不擅音乐”的观点。认为要充分发挥其音乐的教育功能,就要强调其政治道德水准等等。

乐记也肯定了音乐的娱乐功能。

《乐记》的意义;

《乐记》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它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音乐美学理论,使之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音乐美学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儒家关于“礼乐”的总结。在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上,它不仅是第一部系统的著作,也是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