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诗《离骚》是什么?《离骚》一共有多少句?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句,2477字(宋祖认为“夕长,羌人中途改路”两句是后人加上去的,不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杰作。

《离骚》的书名有多种解释。最早的解释是《史记·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引用《淮南王离骚传》中的话:离骚者犹忧。但是这种说法比较模糊,很容易让人把它和骚分开理解。比如班固在《离骚序》里说:离了还不好。骚,忧也。明一直担心任演讲。这就意味着把训练留给苦难,苦难就是苦难,离开了悲伤就成了苦难。而王逸的《楚·张慈句》说:留,别也。骚,愁。直接把离别解释为离别,离骚就是不牵挂。

今天,尤先生认为《离骚》这个名字有双重含义。从音乐上讲,这是当时楚国的一个称谓。从古音学的角度来看,《离骚》是老尚,王逸注“驱辩”“老尚”都是称谓。从意思上来说,离骚这个词也有抱怨的意思。狱忧,怨,离骚,在古代用双音押韵联系在一起。以上三种说法,我们认为游国恩先生的说法比较恰当。屈原的作品与民间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他写楚语,写楚音,记楚地,以楚物闻名(黄博文《离骚序》),自然可以用民歌作为作品的标题。如《九歌》。

关于《离骚》的创作时间,旧论多认为是屈原被贬(或放)于淮上之后所作,但并未指明具体时间。洪光祖《楚辞补》定义为怀王十六年左右。现代学者根据《史记》、《屈原列传》提出了各种解释:鲁堪如《屈原列传》认为是1934年王怀被废黜后所作。《屈原赋学注》认为,屈原赋学发端于十六年,完成于王初年。游国恩的《楚辞概论》被推到王祥是三年前,还是三年后。郭沫若的《屈原研究》认为它写于青香王二十一年,即自沉之年。我们认为《离骚》应该写于王怀30年前后。原因是:

1.这一年屈原五十五岁,与作品中反复陈述的冉冉的年龄相吻合,也与壮士方庄会老而不老的年龄相吻合。

第二,从《离骚》中所表达的悲愤之深刻和创作中的雄壮气魄来看,不像是在老年,最合适的年龄是五十左右的中年。

第三,根据史实,楚怀王二十五至三十年间的一系列大事都在《离骚》中有所反映。然而夫妻二人乐此不疲的偷着乐,路上静悄悄的,险象环生。我害怕我身体的其他部分,害怕皇帝的失败。只有当党的道路的危险充分暴露时,诗人才会作出这样的断言。而这种危险在我怀王三十年的时候已经非常明显了。我离开老公不难,很难量化我的修行。这表明王怀不止一次两次反复无常。

据此推论,《离骚》被认为是在入武关后三十年左右,死于秦之前。《离骚》里没有王怀被囚禁死在秦国的消息,所以估计是王怀死在秦国之后做不到了。

《离骚》是一首让人心酸的长诗,它充分反映了屈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全诗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但根据全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诗人回顾了自己苦苦思索、改革政治、改革国事的历程,第二部分,则写出了自己被流放后内心的种种矛盾,以及为理想、为祖国而死的决心。诗中尖锐地批判了楚国腐朽贵族的黑暗统治和错误行为,也倾吐了诗人真挚的爱国信念和极度的救国痛苦与悲伤。全诗情感起伏强烈,震撼人心。

从头到尾,虽然我没有改变主意,但是是前半段。首先,自叙世系,考祖,出身,命名。

莱文皇帝是苗族后裔,我这个皇帝考伯雍。

我带着我的童贞去了孟茜,但是耿胤和我投降了。

皇帝对鱼雨的一瞥是第一步,而赵希玉是著名的。

余这个名字是正规的,而这个字是兼而有之的。

诗人用极其庄重的语气描述自己的家世,说自己是列文皇帝颛顼的后代,与楚王有血缘关系。我的生日也和其他人不一样,刚好出生在后年的庚寅日。他高贵的出身,奇特的生日,父亲给他起的好名字,让他充满了自信。作为楚国皇族的亲戚,对楚国的生存责无旁贷。父亲伯雍给他起的名字,正是屈原一生坚守的信条:合则公正,不合则原则;所有的精神都是好的,统一的。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道德、才能和理想以及献身君主的愿望。

如果我不如我,我怕我的年龄不在我身边。

早上是木兰Xi,晚上是蜀黍。

日月忽不淹,春秋有先后。

但草木散,又怕美人迟来。

不爱惜强者,抛弃污秽,何不改此度。

牵马驰骋,先来我道。

时间过得真快,我似乎总是赶不上它。恐怕时代不等人。我早上在山上拉玉兰,黄昏在水边采。时间不停地飞逝;春天来到秋来,四季不断变换。如果黄叶在西风中飘落,我怕美丽会渐渐衰老。在壮年时除掉恶德,改变那种不良的做法。如果你要骑一匹好马,来吧,我给你带路!

在这里,拉木兰,抱莽,不过是修身养性的具象表现。花木兰是一种坚实而有耐心的植物,可以比喻她勤奋学习,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而怕草木凋零,怕美人凋零,就是怕时光白白流走,要趁着年轻,趁着繁华,有所作为。屈原为楚国的前途担忧,他的理想是使楚国富强,帮助楚王做复兴之主。

我害怕我身体的其他部分,害怕皇帝的失败。

突然跑到Xi,和前任国王的脚跟。

诗人不怕自己的灾难,却担心国王的车翻了。诗人奔走于朝廷,希望辅佐楚王,治理好楚国,赶上前王的政绩。这里的前王指的是楚国开国时立下汗马功劳的贤明君主:熊逸、若愚、毛。屈原的理想是振兴衰落的楚国,使之恢复强盛。

但诗人报国的理想和忠诚没有得到理解,反而因为侵犯了守旧派贵族的利益而受到攻击和排挤。但是,被国王迷惑,盲目听信谣言,让他伤心难过。

修行的怨念是浩荡的,绝不会被民众看到。

许多女人嫉妒余的蛾眉,她们说余善于卖淫。

诗人指责楚怀王思考事情不知所措,最后没有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怀王身边的小人嫉妒他的德行,污蔑他是* * *之人。更让诗人感到悲哀的是,他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实现美国政治理想的人才也变质了,成了保守贵族阵营中的人物:嵇枝叶繁茂,希望到时候被人割草;虽是凋零,却无伤大雅,悼念大众的污秽。本来诗人希望他们能成长为雄才大略的人才,这样他们就可以受命治理国家,现在他们都变了样子。诗人被疏远和抛弃了。尽管遭受了如此严重的打击,诗人从未想过妥协。相反,他在追求自己的理想时更加坚定和执着:

猛禽并不拥挤,因为它们的前生。

哪里有能力成为周西,丈夫与众不同,相安无事。

屈心抑志,忍之,尤当其出;

要清白,要直死,要厚于前圣所。

鹰和麻雀不是一个群体,自古如此。正方形和圆形怎么合得来,兴趣不同的人怎么和平相处?如果你委屈抑郁,就让我们忍受小人的造谣侮辱;保持清白的节操,为正义而死,一直是上一代圣人所称道的。其实猛禽指的是有气节的人,猛禽不是一个群体,就是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诗人坚持自己的人格标准,并积极探索实现美国政治理想的途径。他的远大志向不能改变。虽然我的身体没变,但是怎么惩罚我的心呢?——即使我被肢解折磨,也改变不了我的节操。我的心还能屈服吗?这是诗人在回忆自己的政治生涯后的誓言: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妥协。

《离骚》后半段描写了诗人在被冷落后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重新思考和探索。在这一部分中,诗人充分展示了他复杂的内心矛盾,并通过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进一步表达了他的抱负和对祖国的忠诚。

首先,当诗人极度沮丧时,女人劝他改变态度,入乡随俗:

女方的女儿于媛申请了她的剩余;

岳:枪是死的,但它是一根野毛。

你喜欢修理,在这方面你是独一无二的。

己与盈室Xi,判独立而拒绝接受。

很多人都谈不上,是云考察余的感情。

天下同时是好朋友,为什么不单独听呢?

女子告诫屈原:伯枪正直无私,在玉山乡下被祝融杀死。为什么要太正直,太注重良好的节操,独树一帜,有那么多美德?每个人都把恶草堆得满屋子都是,你却不肯一个人穿。普通人不认识你,也没法挨家挨户解释。谁知道我们的心?世俗的人为了私利,互相勾结,互相吹捧。为什么喜欢孤独不听我的话?

女人是虚构的人物,她们的规劝只代表了屈原思想矛盾的另一个方面。经过矛盾的斗争,他仍然拒绝保护自己不受庸俗之害。然后幻想去找古代皇帝钟华(舜),把历代兴亡的史实和自己的政治主张告诉他,得到了钟华的认可。他受到鼓舞,增加了信心。于是开始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求女过程。关于拿什么和女人比,古今学者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求君,有人认为是求臣,有人认为是求贤或志趣相投的人。我们认为,按照钟华所确认的上述理想来追求女性,应该意味着屈原要寻求一条实现他的美国政治理想的道路。但求宓妃而认为其轻浮无礼;寻找一个失去童贞的女人被高辛抢先了;最后,我想留住余的第二个姚,媒人不盈利。说明诗人不能要女人,说明诗人在楚国找不到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途径。但是诗人还是不愿意。他向上帝求教,看能否在楚国实现自己的理想。

结果灵器和吴县都劝他离开楚国,死得远远的。精神氛围和吴先从不同角度说服了屈原。精神氛围着重揭露了楚国当道、嫉贤妒能的险恶环境,劝说屈原离开这里。而吴显则侧重于对自己去国家后所选择的道路的明确表述,列举史实,证明贤臣必知贤君。本文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屈原离开楚国,远死他乡的必然性。精神大气说楚无贤臣,吴宪说外有贤君,这是段与段之间相互理解的表现。楚无贤臣,是指楚无贤君,外有贤君,在楚显然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听了詹词后,重新分析了楚国黑暗的现实,决定离开楚国自娱自乐,谈浮寻女。而且剩下的摆件的方性比较强,周流量几乎都是上下浮动。准备去异国寻找实现理想的环境和途径。当在幻想中飞上天空,驾着龙,骑着瑶车,弹着九歌,翩翩起舞的邵,他看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

当我被提升为皇帝的时候,我突然来到了我的故里。

仆人比马怀西还难过,却管不了。

当诗人在明媚的天空飞翔时,突然看到了自己的家乡,仆人很伤心,马舍不得回去,不肯再往前走。诗人终于留下来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终于战胜了各种诱惑,明知道楚如此黑暗,会永远被排挤和打击,却又离不开楚。我爱楚,但我不能为楚尽我所能,我不能实现我的政治理想,丰富强兵。屈原心中的这种巨大矛盾使他决心去死:

结束了!

全国没人认识我,何必去故都?

既然对美国政治来说还不够,那我就住彭贤家吧。

这是一切的终结。楚不理解我,我为什么要错过?既然我的美国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那我就只好一辈子跟着彭贤了。

《离骚》是一首波澜壮阔的政治抒情诗,始终贯穿着诗人无比的爱国思想和感情。为了挽救祖国危亡,振兴楚国,他与楚国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进行了坚决顽强的斗争。同时,他在受到打击和陷入困境的时候,仍然积极追求自己的人格理想,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种顽强的斗争和追求精神在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强烈而深刻地表达了它的爱国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