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医生其实是一个高情感的职业?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时,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
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
经解剖,患者的死因是感染所致,与手术并无关系。
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
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那句话里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
故事简单,故事背后,却是一代医者对病人深厚浓重的感情和责任。有人质疑,现在的社会,这样的医生还能找到吗……
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但他的墓志铭却久久流传于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医生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学本身就有局限性,尽管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但人类能够治愈的疾病还是少数,多数疾病只能是缓解。因此,医生能够给予病人的,更多是安慰和感情上的帮助。
关爱,也是医生的处方之一。
对于一个失眠症的病人来说,难道起作用的仅仅是医生开的几粒安眠的药片吗?
显然,病人还需要得到医生真诚的关怀和感情上的沟通。因此,无论仪器有多先进,药物有多神奇,医生都需要走到病人的面前,进行情感的交流。
医学除了冰冷的设备、繁杂的化验单,还有对生病的“人”的关照和牵挂。
人们都说,医生是一项高技术、高风险、高压力、高奉献的职业,不可忽视的是,医生还是一个高情感的职业。
与医生打交道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哪个人没有情感?
“科学家更多地付诸理智,艺术家更多地付诸感觉,而医学家则必须把冷静的理智和热烈的情感集于一身。”
可以说,医学是一门科学,而且还是一门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科学追求真,艺术追求美,而医学既追求真与美,还追求善。
医学需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病情,用人文的精神对待病人和病人的情感。
白衣天使,多么美好的字眼,如今或多或少带上了点苍白的味道。医生们到底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每每遇到不良医患事件,我们掩卷沉思,可是似乎总难找到症结所在……
中国的医疗环境有自己的特点,突出的一点就是医生高负荷的工作状态。
外国的医疗机构,每天看十几个病人,在美国甚至就看几个病人,但是中国一下要看三四十个,多则四五十个。
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既要保障高质量的诊疗过程,还要让病人为自己的服务态度打满分,将心比心,他们所付出的比常人想象中多得多。
医者仁心,医生也是一个心理正常的群体,他们希望自己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诊疗,也能从心理上为患者缓解一些压力。
不管患者数量有多少,看病的过程中,医生从始至终都是微笑的,微笑的背后,是这些白衣天使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是他们在高压状态下默默的贡献和付出。
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一方面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于医生来说,更重要的还是由此带来的沉重心理负担。
医生本来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面对病人,他们战战兢兢,生怕出一点差错。
“医生是一个光荣而伟大的职业”,这样的话,适合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一旦沉入到具体的工作中,从现实中关照医生这个职业,医生的工作也是繁琐的:每天的重复,每天面对着一张张因病痛而毫无生气的脸,每天面对病人的牢骚和不满……
北京市有人专门做过医生的心理调查,很多外科大夫都患有抑郁症,内科大夫易得焦虑症,中医科大夫有很多患有强迫症。这些病态心理的成因复杂,但毫无疑问和超负荷的工作有密切的关系。
医生的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没有时间运动放松,只能靠自己的好心态来保健。
遇到脾气暴躁的患者,多点耐心,沉着冷静;遇到心眼小、过度担心身体的患者,要多做解释,帮助病人甩掉思想上的包袱;遇到缺乏医学常识的患者,更要热情相待,使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的过程……
如果不懂得沟通的技巧,对病人没有人文的关怀,对本职工作没有来自心底的热爱,刻意去做这些,难度可想而知。
沟通,是融医患之冰的春风
熟悉中医的人都知道,扁鹊有所谓“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现在施行的首诊负责制,把传统中医文化中对医生的保护消除了。
无论什么样的病人,来到诊室,医生就有义务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现实生活中,也许没有这么多“不治”的病人,可是带着一肚子的怨气、牢骚的病人却到处可见。
想想病人确实有自己的苦衷,辛辛苦苦起个大早排队挂号,能挂到自己中意的大夫实属万幸。接下来是候诊,少则一个小时,两三个小时也得等……好不容易轮到自己看病了,医生七八分钟时间就把自己打发了。这样的病人心里不满意也是在所难免的。
但是,我们仔细地想一想,这难道完全要归咎于医生吗?
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解决,医院有责任,体制有责任,舆论也有责任。把全部的怨气洒在医生身上,未免有失公允。
生老病死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现在很多疾病,包括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医学都还没达到应手见效的程度。
一些病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病怎么治都治不好,患者认为来到医院花了那么多钱,就一定要治好。
更有极端者,认为病情的发展和恶化,是医生用错了药,是故意治坏的。
于是,医闹事件频出,加之某些大众媒体屡屡曝光所谓“医院黑幕”、天价药,医生为了自保,只能小心翼翼,有病治病,其他的一概不管不问。一张张看似冷漠、冰凉的脸,内心深处,却是为患者排忧解难的深情。
医生不仅看病,更是看“人”。关心病人,给与病人适当的情感慰藉和沟通,体现的不仅是医生的价值,也是医学的尊严。
在医疗水平尚未发展到应手而效的今天,医生的一句话、一个脸色对病人来说都很关键。医患纠纷不仅仅是宏观的社会问题,其实可以落实到医生的一言一行之中,而医生也在为此努力着。
当然,也有人说:现在的不少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敌人”,动辄打医生、闹医生、告医生,哪个医生还愿意付出真感情?
的确,在医患坚冰尚未消融的今天,医生的执业环境尚不理想,很多人还心存芥蒂。但越是这样,越需要医生以满腔热情对待患者,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加强和患者的交流沟通。
当然,感情是双向的,沟通需要互动,希望患者抱怨牢骚之前能设身处地为医生着想,感受那洋溢在一言一行之中的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