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音乐随笔。

对于音乐来说,喜欢不等于理解。就像你一开始喜欢一个人,一开始只是靠感觉,并不是真的懂;就像一段音乐,你可以在慢慢欣赏和聆听的同时,听到你需要的感觉。就像诗人写诗,每个诗人写的都是自己的私心,每个听者听到的都是自己灵魂里最美的音符。

我曾经陶醉在班得瑞的月光海岸、阳光海岸和雾蒙蒙的群山中。班得瑞,用他如画的钢琴曲,把我带进了一个海天一色、白帆习习、微风习习的奇妙之地,或者带进了一个空山雾色的仙境;于是,我梦见自己在海边,听着风,看着海,甚至和心爱的人手挽手散步;或者在山里,听听鸟语,和朋友一起品茶。我也喜欢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音乐,听他对风景土地和自然事物的感受。我也曾沉醉和迷失在他略带忧伤而又悠闲的家乡原始风光里。在音乐中,我的灵魂飞过了城市森林,回到了山水故乡,让我感叹、怀念、失落,写下了一系列关于我对故乡的感受。

我更喜欢音乐家林的学术音乐。听林的音乐,灵魂仿佛隐居在山川,隐居在乡村,有一种从长期的牢笼生活中解脱出来的感觉。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只是静静聆听,无需言语。尤其是看休闲书的时候,听那些书香的音乐,书里的文字在跳舞,心里的感受在生成。合上书,闭上眼,让心里充满音符,让灵魂飞出体外,领略人间的幸福。多少次了,我已经沉迷于他的《山野隐居记》,于是也幻想着在山野有一处僻静之地:山后有竹,房前有桃树芭蕉,桃树外有小溪。小溪的源头是一个天然湖泊。月夜,我和爱人、知己在湖上泛舟,或聊天,或唱歌,或烹酒。即使我什么都不做,我也会让独木舟荡漾,躺下。

我也在流动的山野中寻找古人纯真的情谊和飘逸的气质,在一条春江的月色中感受春江夜清澈、清澈、美丽的自然之美,在夕阳中聆听吹笛人的禅意,感受夕阳的忧伤,在云里野鹤中寻找隐士般的空灵飘逸,在美丽的影子中感受。

当然,我也喜欢听当代歌曲。雷寒沙哑而富有磁性的歌曲令人陶醉。为此,王先生多次出国旅行,还得去音响店帮我找雷寒的专辑。我特别喜欢雷寒对高音的处理:似乎他天生就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高亢、激越、从容和优雅。听着他的歌,我的心里充满了激情和温暖。蔡琴的老歌,更像是闺房,诉说着青春的思念和感伤的情怀。所以银色的山下让蔡琴低磁性感的声音倾洒满屋,全身仿佛被绸缎包裹,丝滑柔顺,心情也会多愁善感,充满相思,充满回忆。王菲的歌声让我忘记了世俗。她空灵清脆的声音仿佛来自天边,带着仙气,又带着几分邪气。在她的歌声中,你只觉得自己是一个清纯的女孩,一个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

很多时候,我不喜欢听音乐,但我喜欢听音乐。总觉得歌词的表白不如音乐的迂回美。

刘国强的笛声轻柔飘逸,深沉委婉,意境幽静悠远。英文歌《风的颜色》被他用笛声演绎得深沉、悠远、温暖,旋律搅动着潜伏在心底的牵挂和忧伤。笛声中浓浓的爱意,伴随着琵琶清脆的回应,仿佛受到了《原野》和《风中男女》的质疑。所以,把听者带入爱的温暖遐想——爱是阳光,爱是温暖,爱是希望。

古筝和二胡版的《烟花三月》,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二胡悠远悠远,古筝婉转深沉,配合着钢琴淡淡的呢喃,把离别的情绪渲染到极致,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深深的牵挂,一种尽快的思念,散落在琴弦之间,散落在梦里,散落在你我的灵魂深处。

听者,情亦依依,意亦绵绵,于是相思之意,思念之友,油然而生。

三月烟花里的江南,是诗,是梦,是情;古筝和二胡的对话缠绵,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沉重的道理。

陈蓉晖的小提琴曲《我真的很想你》,伴随着舒缓的钢琴声,小提琴悠扬低沉,思念与爱眷,直抵灵魂深处,使我们的心灵回归到人性最质朴真诚的美妙光辉。哪怕是一瞬间,也是青春的瞬间,也是长久的相思。

我最喜欢的音乐应该既不太外国也不太古典。洋腔洋调的音乐需要带着感情反复聆听旋律中蕴含的优美古典的音乐,用心品味丝竹间奏出的经久不衰的人类共同的声音。对我来说,只要符合我的感觉,我就无可救药的喜欢,于是一段音乐可以在音响里反复播放,洒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你可以想象,在一个忧郁的午后,在一些悠闲的午后,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在月圆的午夜,翔宇静静地坐在藤椅上,敲击着花草的美,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思绪随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打转,嘴角带着淡淡的笑,眼里带着淡淡的忧伤。那些褪色的往事和那些已经褪色的。

这种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喜欢的音乐,没有理由。不是因为是名家演奏,也不是因为是代代相传的经典,而是我喜欢,仅此而已。

此刻,当我正敲打着这首曲子的情绪时,音响里传来钢琴版的《谁共鸣了》,时而低沉舒缓,时而婉转清亮,钢琴上弹出的音符仿佛在反复询问听者的灵魂,在问:谁共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