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研究百年回顾

土族研究经历了100年。

19世纪初,一些外国探险家、旅行家、博物学家和传教士来到青海、甘肃等地,对土族的民间文学、语言文化、历史渊源、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主要学者有波塔宁、柔克义、鲁卡翁克、施罗德和许让。其中,比利时牧师许让撰写的《甘肃土著人的婚姻》、《土族的起源、历史和社会组织》等四部著作影响深远。

自20世纪20年代末以来,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记者和学者对土族的人口分布、民俗风情、土司制度、族源和宗教信仰进行了调查,并撰写了大量游记和报告。如《青海土著人》、《青海互助县土著人调查》、《青海土著人婚姻亲属制度》、《尤宁寺及其青海名僧》、《互助县风土人情调查》等。这些材料为我们研究当时土族的状况提供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和线索。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陈永玲、宋树华、赵纳士图等学者对土族地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先后撰写了《青海土族社会调查纪要》、《青海土族政治演变》、《土族语言调查》初稿。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土族历史、民间文学和语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收集整理了《土族文学专集》、《土族故事选》等。土族的起源形成了“土族谷浑说”、“蒙古族说”、“土族达说”等多种观点。1986 65438+2月,新创作的土族文字在互助土族自治县试行。此外,《土族中的萨满教》、《回及其起源》等文章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对土族的原始信仰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从1995开始,在《土族族源史》中形成了吐谷浑和蒙古文两个版本,分别以《土族史》和《河湟蒙古人史》两部为代表。此外,有关土族文学史、政治经济制度的著作和相关论文相继问世,《土族文学史》已成为研究土族文学发展史的主导性著作。土族的《格萨尔》、《祝福羊歌》、《三川土族婚礼歌》等一批土族民间文学相继被发掘整理。土族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也很突出。主要著作有《黄河上游的神人狂欢——民间傩》、《土族音乐文化实录》、《土族文化艺术》、《土族口头传统与民间文化》、《青海、甘肃河湟地区土族民歌研究》、《土族民间信仰解读》等。

土族地区的田野调查也进一步深入。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云南大学等单位先后与青海学术界合作,对青海省同仁县藏族与土族“六月会”、互助土族村寨、民和土族那顿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系列调查——土族大庄村》、《互助县土族卷》等。

此外,青海省宗教事务委员会、文化厅、社科院等部门先后组织人员完成了《中国民乐集成青海卷》、《中国舞蹈集成青海卷》、《青海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系列名录》、《屠青海史料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汇总土族撒拉族卷》、《土族语言文字的应用与保护》等著作。民和、互助等县收集整理了《民和歌谣集》、《土族婚丧习俗》、《土族赞歌》、《土族情歌》等土族民间文献资料。

1992屠青海民族研究会成立后,创办了《中国土族》杂志,建立了土族研究的交流平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兰州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先后培养了一批关注土族研究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成了《不同情境下的群体认同意识——基于人类学的三个土族社区的比较研究》, 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青海土族民歌互助调查研究、土族民间信仰与土族研究。

纵观近百年来的土族研究,前半个世纪,国外学者和国内汉族学者主要对土族的语言、宗教信仰、历史渊源、民俗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研究。由于土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绝大多数土族人的汉文化水平不高,很少有土族知识分子从题材的角度表达本民族文化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培养了许多本土研究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土族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土族学者已成为土族研究队伍的中坚力量,形成了、、袁林、吕、马光兴、秦、邢全成、马占山、、、乔盛华、温忠祥、齐金玉、杨威、王、、白小霞、胡芳、邢海燕、何继芳、胡挺、鄂崇荣等队伍。

在屠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著名学者的参与、倡导和鼓励功不可没。1949年以前,杨坤、韩儒林、陈济生、韦慧琳、许让、施罗德等国内外学者对土族的历史、婚俗、宗教等进行了研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49以后,费孝通、宋叔华、、顾颉刚、赵纳士图、周维周、尤以智、潘乃谷、高、薛等国内著名学者对土族的关注和研究,提高了土族研究的学术水平,培养了一批土族学者。

目前不断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国家科研队伍稳定。但是,要使土族研究不断创新发展,还需要不懈的努力。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深入实地调查,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