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什么意思?
问题一:文言文中四海是什么意思 古人认为地球为方,边缘都是海,分为东南西北四海。文言文中四海普遍指代天下,整个人类。例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便是“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兄弟”的意思
问题二:四海是什么意思 四海释义:
1.指全国各地 2.指世界各地 3.豪放、豁达
问题三:四海升平什么意思 四海升平
基本解释:
升平:太平。指天下太平。
词语分开解释:
四海: 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3.指全世界各处。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6.神名。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升平: 太平:升平气象|歌舞升平。
问题四:五州四海什么意思? 10分 五洲四海[wǔ zhōu sì hǎi] ,非“五州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
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辨析:
许多人会认为“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相同,其实不然。二者所指的范围不同:前者指世界各地,后者指我国各地。
全世界由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南极洲七大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海洋组成。七大洲中,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合称为美洲,南极洲是渺无人烟的冰天雪地,所以习惯上用“五洲四海”(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美洲,加上四大海洋)泛指世界各地。
我国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五大淡水湖,又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所以习惯上用“五湖四海”指我国各地。“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许多人会认为“五洲四海”和“五湖四海”这两个成语的意思相同,其实不然。二者所指的范围不同:前者指世界各地,后者指我国各地。
问题五:四海是什么意思?是否指某种性格? 四海指的是:全国各地,与性格无关;但能以四海为家的人,该是生性豪迈之士吧
问题六:四海闻名是什么意思 形容人或物非常有名气。
问题七:德泽四海是什么意思 恩德惠及各地,一般用来说上级的决定对下面的影响
问题八:三江四海是什么意思 气量大四海:古代儒家相传之地理观念,谓普天之下,皆为中国;中国之外,则为四海。而《山海经》之作者,以为四海之内为“海内”,“海内”之中有五山,而中国在焉。四海之外为“海外”,“海外”之外为“大荒”,“大荒”为日月所出入处,且在“海外”与“大荒”之间,尚有许多国家及山岳在焉。
最早提出“三江”名称的应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的《尚书》著作。《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述了我国九州(即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的方域、地质、物产、贡赋、交通、政治、民族分布等,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人文地理的重要典籍。该书对扬州(九州之一,泛指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的介绍为“三江即入,震泽底定。”这里所指的“三江”,主要是指长江、黄河、淮河,因长江三角洲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这些平原主要由长江、黄河、淮河冲积而成。
封建社会中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必读的“十三经”(即13部古书)教科书之一的《周礼》,古代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两年后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代行王政,对周朝的巩固和发展作了重要贡献。成王长大后,周公还政成王)所作,当代文经学家从出土的周、秦铜器铭文中,认定《周礼》为战国时期的作品。《周礼?夏官?职方氏》谈到扬州时为“东南曰扬州……其川三江”。这是指古扬州一带江河纵横交错,密集如网的地形特征,与《禹贡》对“三江”的表述相同。
历史步入汉代以弧,“三江”名称有了多种解释。
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著名史学家班固写成了继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后的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巨著―――《汉书》。《汉书?地理志》以今吴淞江和安徽省芜湖市、江苏省宜兴市间由长江通太湖一水,并长江下游称之为南江、中江、北江的“三江”。东 *** 郑玄曾作《周礼注》,认为南江应是赣江(纵贯今江西省,全长864千米,流贯江西的赣南、吉安、鄱阳三大盆地,汇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中江应是岷江(发源于今四川、甘肃、陕西边界连接的岷山,全长711千米,流域面积166084平方千米,在四川宜宾市与金沙江汇合后改名为长江);北江应是汉江(又名汉水,发源于陕西省西部,全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68851平方千米,为长江最长的支流,在武汉市区注入长江)。盛弘之对《汉书?地理志》和援引郑玄看法的《初学记》中对南江、中江、北江“三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荆州记》一书写道:长江上游为南江,长江中游为中江,长江下游为北江,合称为“三江”。
北魏时期(公元386年―534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466年―527年)十分注意到各地寻访古迹,观察江河水道分布及各地区风貌,为前人所注的《水经》作注。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内容丰富、注文20倍于原文、引用典籍多达430多种、详细记录了全国1252条大小河流的走向和所经过的山陵、城邑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认为,“三江”应当是《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分江水(指据说由今安徽省贵池市分长江水东出至浙江省余姚市入海的江水,而实际上这是一条并不存在的水道)、中江(指长江通太湖一水)、北江(长江下游至出海段)。《水经注》还另引晋朝人郭璞(郭景纯)的看法,说岷江、松江(即今吴淞江)、浙江(即今钱塘江)为“三江”。
史书《吴越春秋》记载、浙江(即钱塘江)、浦江(即浦阳江)、剡江(即曹娥江)为“三江”。韦昭《国语》注:松江(即吴淞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