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繁茂胜景是怎么变迁的?

秦淮河孕育了南京古城的诞生和发展,素有“屈曲秦淮济万家”的美誉。

秦淮河流入通济门外的九龙桥时,分为两支,没有入城的一支叫“外秦淮”,是南京城的护城河;流入城内的叫“内秦淮”。

内秦淮自东水关入城,经夫子庙和中华门内的镇淮桥,水流婉转向西北,然后从水西门的西水关出城,与城外淮水汇合,素称“十里秦淮”。

自古以来,“十里秦淮”是秦淮河的中心地段,也是秦淮河最繁茂、最热闹的地区。六朝时期,秦淮河流量很大,河面很宽,水路运输畅通,商业贸易发达。长干里一带,有不少从事贸易的商人和从事水上运输的船户。

十里秦淮两岸是居民密集市井相连的繁华场所,东晋时期,很多大家族所居住的乌衣巷即位于河畔,大书法家王羲之父子也居住在这里。

《资治通鉴》记载:“梁都之时,户二十八万。”说明梁代时期有居民居住在十里秦淮两岸。

秦淮河北岸有“大市百余,小市十余”,商品按种类分别由官府建立店肆。大市还备置管理机构,征商税1/10,成为朝廷财政的主要收入。士人经商免交商税,这一规定使南朝士人经商大盛。

宋少帝刘义符在华林园亲自开店沽卖;齐东昏侯萧宝卷设立市场,令做官者沽酒卖肉。宋孝武帝的几个儿子都会做生意。在他们的带动下,买卖风四起,各地官吏竞相投入,大做买卖。

来此通商的、交流文化的还有很多外国人,秦淮河面经常停靠数以万计的船舶,国内外贸易交往十分繁盛。这些外国商人,来自林邑、扶南、狮子国、天竺、波斯、大秦、日本等国和地区。

六朝时期,十里秦淮沿岸设有栅障,南北两岸行人靠渡船或浮航来往两岸。十里秦淮成为六朝时商业最繁荣的地方。

六朝时期,十里秦淮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朱雀门北至宫城宣阳门2500多米长的苑路,笔直无碍,绿树成荫。

范蠡修建的越城、三国时期修建的丹阳郡城、东晋宰相办公地东府城,坐落在淮水南北。

南京第一座佛寺建初寺及长干寺、道场寺,东西相望,还有东晋王谢大家族居住的乌衣巷,364年修建的号称“三绝”的瓦官寺,梁代修建的高达55米的瓦官阁以及杏花村等也沿线坐落于秦淮两岸。

如此众多的六朝名胜,吸引了很多文人雅士,如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罗隐。这些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地来秦淮游历,怀古探幽,借景抒情,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世代流传。

南宋时期,十里秦淮沿岸重建和新建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建筑,秦淮河进入了新的览胜佳境,名士陆游、杨万里、辛弃疾、李清照等来此游历,也写下了许多歌颂秦淮的诗词名篇。

明清两代是十里秦淮胜景的鼎盛时期。

明代,秦淮河沿岸是南京手工业和商业的重要集中地。有3个“织锦坊”在镇淮桥附近。手工作坊多集中在镇淮桥、新桥至三山街这一地域,如毡匠坊、铜作坊、铁作坊、银作坊、颜料坊、弓匠坊、箭匠坊、鞍辔坊等。

进行商业活动的“廊”,有糖坊廊、绸缎廊、书铺廊、毡货廊、估衣廊、裱画廊以及丝市、米市、油市、花市、牛市、驴子市等。

明代时期,王公贵戚、达官显宦以及豪商巨富的府邸,大都分布在十里秦淮两岸。秦淮河畔舞榭歌台,琼楼玉宇。明代最著名的是秦淮春灯画船,素有“秦淮灯船甲天下”之誉。

清代初期的《板桥杂记》描绘道:

秦淮灯船之盛,天下所无。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