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如何欣赏音乐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无论是唱、弹、听,都包含并关系到人的情感因素。对于音乐的理解,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但并不一定是每个人真正欣赏音乐的正确方式。懂得欣赏音乐是一个很老的话题。多年来,已有不少专著问世。然而,有些人仍然不明白如何欣赏音乐。其实听歌也可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就是只要你喜欢。经常听到很多人说:“音乐很好,但我就是听不懂。”但我经常问他们:你到底想了解什么?音乐,只要你觉得好。为什么理解起来这么功利?事实上,确实如此。一首著名的音乐,只要你觉得好听,能打动你,就不用去想它讲的是什么故事。接下来是什么形式,调性,主题,那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首先要对这个音乐有好感,有感动,否则再有名的音乐对你也没用。至于那些东西,是音乐接下来要了解的。如果能被音乐感动,一切都好办了。因为当你被感动的时候,你会有一个冲动的想法,你会思考为什么这首音乐那么感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你就有了想多了解音乐的欲望,但是如果你想从头开始了解一切,那是不可能的。谈论音乐的魅力当人们第一次欣赏音乐时,它的声音是如此的吸引人,以至于几乎每个听到它的人都被它感动了。此时的音乐非常神秘,它有着巨大的魅力和魅力。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甚至是伴奏的和声,都会非常精彩。我们可以从喜欢不同音乐类型的人身上看出流行歌曲和浪漫音乐的区别。这时候音乐对感官的吸引力太大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对于没有真正接触过音乐或者接触音乐较少的人来说。他们会突然被它委婉的旋律或明快的节奏或甜美的和弦甚至缠绵的歌词所吸引。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往往把音乐当作一种寄托,当作一种理想,当作一种礼物,当作一种对现实的逃避,甚至当作此时自己的幻想世界。音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有些人经常参加电台电视台的点歌节目,把自己喜欢的歌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音乐(歌)让他们感动,仿佛是自己心境的一种表达。当然,这是无可非议的。你给别人什么是你自己的事。一切都在向前发展。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欣赏阶段。在喜欢流行歌曲的人群中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30岁以上的人肯定是极少数。为什么?就经验而言,那些“为爱梦想一生”“永远相信爱情”的人,真的是一个比较空洞的东西。没有人会永远活在这样的歌里,自己受不了,别人也受不了。音乐欣赏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即从感性(被音乐感动)到理性认识(探索音乐知识),再回到感性认识(更深层次的欣赏)。这是享受音乐的唯一方式。一个学乐器的人不一定是好的音乐鉴赏家,因为他关注的是技巧。表达和理解不是一回事。音乐有自己的语言,就像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和风格都有自己的表达意义,音乐中的和弦、乐谱、速度、调性也是如此。一开始,音乐能让你从感官上感动,让你兴奋,让你快乐。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审美活动。但如果仅此而已,你还是不能真的去听音乐。●音乐有很大的吸引力,不仅是对于刚接触音乐的年轻人,对于一个经历过很多磨难的老人也是如此。只是听歌的阶段不同,带来的思想内容也不同。在感性认识阶段,你对音乐的理解还仅限于感官感受。如果你听音乐不积极,那么你可能无法真正理解音乐的真谛。例如,《蓝色多瑙河》就是一首众所周知的歌曲。在感性阶段,我们会觉得很美好。其实我们只是被起伏的旋律,三拍子的华尔兹节奏,这首名曲的故事口碑等因素所吸引。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三拍子里的华尔兹形式如此吸引人;我不知道这首歌由什么样的小圆舞曲组成;我们不知道施特劳斯圆舞曲和其他圆舞曲的实质性区别,但首先我们会被吸引和感动。音乐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如果你对一首优美的音乐无动于衷,那是你最不能做的事。欣赏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绝不满足于单纯的感官感受和无意识的欣赏。只有这样,你才能对这部作品的其他内容,从创作背景到音乐体裁,再到音乐形式的主题、思想内涵、艺术造诣,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你会比别人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感性认识的第一阶段,我们通常会借用一些作曲家对曲目标题的描述或者后人标注的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贝多芬的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把音乐和标题词的联想结合起来就很好理解了。再比如墨西哥作曲家罗萨斯的《风浪上的圆舞曲》。从标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浪花飞溅,海鸥飞翔,在海浪中航行的自由快乐的心情。克莱斯勒的小提琴曲《中国花鼓》,一听标题就知道是中国的五声音调,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浩瀚的音乐长河中有大量的标题音乐。只要你愿意走进这座音乐殿堂,你会发现这座殿堂里充满了人类文明的精华,这就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你可以享受一辈子。●被音乐感动,听音乐时的情感体验和探索音乐的欲望会驱使你进入音乐殿堂的第二道门:理性认识阶段。如果不经过这个阶段,你还是一个被动的音乐听众。虽然你可能会选择音乐或者随时听音乐,但你仍然是被动的,因为除了被音乐感动之外,什么都没有。不管是美好的,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只是一种听觉引起你的情绪波动。当然,你可以随时随地听音乐,哪怕是骑车上班或者吃饭,但此时的音乐只是给你制造了一道屏障,用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将城市的喧嚣与世界的纠葛隔离开来。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音乐不是调味品。音乐虽然很神奇,但绝不是调味品。音乐是需要听的。如果你真的想把它用于其他目的,比如烘托气氛,调节心情,甚至是开胃,那么它就不是音乐。因为没有人会仔细听餐厅里重播的声音,也没有人会被一个终端里的音乐激动。只有当你仔细聆听时,音乐才是音乐。因为一个器官如果能唤起你内心的体验,它一定是有某种内涵的,而这种内涵就是音乐内容本身。被音乐感动,进入对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阶段,展现了音乐欣赏从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过程。在这座寺庙的第二道门,我们会认识巴赫和莫扎特,体验贝多芬和拉赫玛尼诺夫。总之,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所有著名的音乐家,都会一个个从我们身边经过,让我们知道。我们也会知道音乐作曲的要素: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知道什么是巴洛克音乐,浪漫主义后期的音乐代表是谁;奏鸣曲和奏鸣曲式有什么不同?一个刚接触音乐的人,对音乐的理解应该说是肤浅的。如果你不完全理解音乐,你就不能更好地欣赏它。比如你不知道什么是音色,你就根本看不懂音乐。因为音色就像绘画中绚丽的色彩,决定了丰富的音乐意义。再比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中感人的主题,它的感染力真的让人想哭。杨先生对这一主题有着精彩的描述:“这沉睡的心灵,带着不可磨灭的创伤,终于在无法抚慰的悲痛与绝望的高涨中,投入了永恒死亡的怀抱。”如果你对音乐不了解,你能理解这个主题的深刻含义吗?在这个理性认识的阶段,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或条件认真系统地学习音乐理论和音乐史。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书籍获得关于音乐的知识。像《名曲欣赏》这样的书,比较听听是最好的方法之一。音乐分析、曲式结构、主题提示等。对听众来说至关重要。这样,你就会知道协奏曲和交响乐在结构上的区别;你会知道变奏和回旋曲的区别;甚至你可能开始迷上马勒或者勃拉姆斯;你可能同时喜欢帕瓦罗蒂高亢激昂的嗓音和阿姆斯特朗沙哑的嗓音。等等,这都是基于你对音乐的理解。这个时候,你也开始改变:你的言论,你的观点,你的阅历和修养,等等。《芝麻开花节节高》,音乐的巨大宝藏已经向你敞开了大门。所有的音乐都有自己的内涵,你对音乐的理解就是理解这些音乐内涵的过程。虽然大家都不能孤立地停留在一个阶段去单纯地探索音乐知识而忽略音乐的内涵。在音乐欣赏、名曲分析等一些辅助工具的帮助下,仔细听一首音乐作品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阶段,首先要了解音乐的历史,知道音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你还要了解作曲家的基本内容,比如贝多芬和瓦格纳在音乐创作上的不同风格和理念;另外,还需要了解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比如曲式。其实曲式就是音乐的形式,奏鸣曲式是曲式中首先需要了解的。一般来说,在古典音乐的形式中,奏鸣曲式是最多的。奏鸣曲式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音乐的基本形式,多用于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等。奏鸣曲式有一个乐章和三个或四个乐章。当然曲式不只是奏鸣曲式,还有很多曲式。如变奏曲,主题为各种进化:A-A1-A2-A3-...AZ,对于变奏曲的理解,可以听听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一个主题变七个变奏曲;另一个例子是回旋曲,它的基本意思是一个主题被重复多次:A-B-A-C-D-A...等等。,其中A代表主题,B.C.D .等等。代表变化,每次变化后,又回到主题。对这种形式的理解可以从莫扎特的A小调钢琴回旋曲中听出来。音乐中的主题非常重要。音乐欣赏也要理解主题,音乐中的主题很重要。在一首乐曲中,听者必须牢牢记住这首乐曲中音乐的主题形象,它的变化、对比、发展构成了音乐的全部内涵。所以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记住主题。欣赏音乐有很多主观因素。在柏辽兹的交响曲《幻想曲》中,弱小而敏感的青年艺术家的主题音乐形象贯穿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每一乐章都有自己不同的变化。从开头的温柔天真到结尾的怪诞疯狂,仔细聆听这段音乐有助于理解主题。如果你在听音乐的时候连主题形象都认不出来,那你就不能很好的理解音乐。当然,音乐的主题并不像视觉形象那样清晰。电影里的主角一出现,你就知道他一定是电影全过程的主角。小说也一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主题,两个主题的关系贯穿整部小说。虽然还有金陵十二钗、贾府人口众多等其他人物,但主题意象依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音乐中的主题形象其实是一样的,只是音乐中的主题形象没有电影小说中的那么鲜明。在一首乐曲中,有许多音乐形象,但无论有多少,都是围绕着乐曲的主题形象。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还有很多其他的音乐意象:悲伤、叹息、杀戮、凶残、深思和坚定的信念、光明、胜利,甚至还有忧郁和犹豫,但这些都是通过对比主题意象产生的。所以,在认真听音乐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把握主题,就像雨果唱片公司的易吴优先生说的,要提高你耳朵的聚焦能力,让你在音乐的轰鸣中找到那一刻不断变化的主题形象,体会音乐的无穷魅力。●音乐欣赏也需要注意,在欣赏音乐的审美过程中,除了形式之外,还有很多因素,比如节奏、音色等。就节奏而言,音乐最初的起源应该与节奏密切相关。节奏产生的节奏之美,至今仍被原始部落所信奉。不同组合的力度、速度、重复,可以让节奏有非常巨大的内涵和魅力,让人疯狂或痴迷。没有人会拒绝这种节奏。在音乐中,节奏的表现是节拍。拍通常用小节线和拍子符号来表示,比如3/4,表示这是三拍子。每一拍是四分音符,每一小节有三拍;第一拍重读,后两拍弱。这就构成了华尔兹的节奏。改变压力的位置会引起一些全新的变化。将两个以上不同的拍子组合起来将形成一个新的复节奏。就这样,无尽的节奏成为了我们音乐的元素之一。就节奏而言,欣赏者需要用耳朵去感受而不是依靠分析,整体的音乐欣赏也是如此。说到节奏,就不得不提到格里高利圣咏等自由节拍的音乐体裁。在很多早期的宗教音乐和东方音乐中,往往会有一些没有节拍要求的音乐。事实上,这种自由节奏的音乐需要更准确的节奏。只是这种准确性是无法用拍子标记出来的。它需要的是演奏者或者歌手对它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音乐中节奏的表达,就是节拍音乐的魅力。当然不仅仅是在主题、旋律、节奏、色彩、曲式结构、调性等方面。有时候甚至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演奏者的风格,录音师的录音技术和爱好,再加上听者的素质、经历、情感、性格等诸多因素,就构成了一首完整的音乐。单独分析一个部分,其实是对音乐的肢解。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作曲家的创作个性,仔细聆听主题的发展、变化和对比,让自己充分被音乐和声音所感染,在对音乐的体验中,自己的思想、感情、情绪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在音乐欣赏的第二阶段,你真的需要知道的太多了,这很可能会吓到一些乐迷:我的妈呀,欣赏音乐这么难!其实也没什么。因为你需要知道的一切都是基于你对音乐的极大兴趣。了解这些知识会让你对音乐更感兴趣。前提是你首先要有对音乐的渴望,也就是你首先要真正热爱音乐!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前提,你才能进入这个阶段认真学习这些音乐知识。进入音乐欣赏的第三阶段不是很明显。因为理解音乐的阶段永远不能说结束了。进入音乐欣赏的第三阶段,并不意味着与过去的阶段划清界限。其实我们这样的分析和介绍,只是一个概念的表述。但不管怎么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个阶段一切主要靠自己自学,因为没有人会详细教你如何分析和理解一首曲子)我们对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时候,我们再来听听音乐:当神奇的音乐响起时,我们的心中会涌起无尽的激情浪潮。无论是与巴赫对话,还是与马勒漫步;或者听莫扎特的《心》。简而言之,音乐就像情感的源泉。这时候,你已经进入了音乐的殿堂。无论是人生的旅途,还是结婚的奋斗;无论你年轻还是年老;落魄或得意,快乐或悲伤,在音乐的殿堂里,你都在用自己的情感体验音乐!此时的音乐已经不再神秘。音乐不再是高不可攀。音乐表达的一切都不再肤浅。或许主题依旧,但“山远水远,心不在远”,现在听音乐时的内心体验有了更深的心潮澎湃。正是在这个阶段,你从一个被动的听众变成了一个自由的音乐爱好者。你不会用主题分析音乐结构来约束你思想的自由飞翔,也不会用一个标题下简单的音乐形象来约束想象力的驰骋和情感的澎湃。虽然你有时候需要分析主题,探索音乐结构,但是你在听音乐的时候,真的已经用你的情感体会到了音乐。这时候你需要的是纯音乐,而不是主题或名曲的集合。名曲合集、主题合奏之类的音乐最恶心。因为真的不能让人有什么激情。这种音乐只能算是通俗读物,经常听这种音乐最大的好处就是参加音乐有奖竞猜活动。那跟听音乐关系不大。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内心体验和认知活动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永远不会停止,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也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