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一线城市中为什么独具魅力?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排名这份2017年最新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沿用了上一年的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但在分析算法做出了一些调整:邀请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为五大指标的权重赋值,以专家打分法的方式计入评分体系;并在二级指标以下的数据中分析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客观赋权。
初到成都,印象深的是火车站的标语:成都,一座来了不想走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定位还是蛮精准特别的,呆久了确实会很不舍。
为什么成都能形成这么大的吸引力?
政策和经济支持当然离不开,国家支持的地方有很多,能迅速抓住机遇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吸引力并不多见。成都不仅成功吸引不少人才前来工作,更有很多西部省份富裕阶层前来生活养老定居,这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从交通来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现在入川也远不如很多地区方便,和沿海城市无法比,物流运输也不如长江边上的重庆有优势。
地理上看,挨着贵州,云南,西藏,陕西,青海,发展却比很多挨着发达省份的中部东部城市好。
但成都有一个优势是巨大的,也牢牢抓紧了这个优势。这个优势也是现在各大城市在奋力争取的,但争取的做法和成都不同。
大城市的发展方式大概有两种。
一种是快速造新城,遍地开花在离老城区较远的地方造新城,扩大城市规模,搞漂亮的高大上的新城区,提高城市档次和形象,吸引工厂和人口利用初期的优势优惠吸引工厂企业落户,带动产业发展。这种快速造城大多是粗放式,各点散花,各区域相隔较远,中间的大片空地留来建厂房。好处就是能够快速扩大城市的规模,如果发展得好,以点带面,连成一大片,是大部分城市采用的。
这种做法也有劣势,如果城市本身吸引力不足就可能形成不了集群效应(现在大多数城市是很难以这种方式成功,如果是以前倒是很有效,以后的文章会阐述原因)。工业区分散,难形成产业规模,往后期看,工业区夹杂在城区之间,货物物流运输和城市公交私家车使用同一条道路。功能定位差异性较大,未来会随着城市发展矛盾会更加某个突出。
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削弱大家都在争取的优势---人口规模。分散的新城将人口人为分散,新城与新城之间的工业区一定程度上是阻断人口流动交流。
多数城市是这种模式。见过一个城市的某个小镇开发,同一个镇上的人被分到了三个不同点安置,中间是工厂厂房、荒地,公交四十分钟一趟,七点到七点。再摊开这个城市地图一看,不同区之间有着大小不同工业区,工业区与工业区之间是住宅区,住宅区与住宅区又隔着工业区荒地。人口分散,很多城区商业人气不足,多数商店顾客寥寥!工业区和居住区混杂,物流运输车辆和私人家公交车道路使用重复率同时性很高,造成堵车是大部分区域堵。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通勤时间很长,即使同一区相隔远了也痛苦!想想看这种状况对于人流动是不利,你在一个区有了固定住所,换工作将变得很麻烦。这种情况往往会促使人们为了省时购买私家车,进一步加剧拥堵。
留住人口或者流入人不是那么容易的,沿海经济城市吸引力更强!很多城市都想把人口留下来的同时也面临人口流失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成都也面临着,它的发展更像是第二种,先做好现有的区域经济,形成竞争力和吸引力,吸引人口再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然外扩。
也许成都的成功主要是两个着力点。
第一: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重要性其实不亚于人口数量,一定程度来讲,所谓的人口规模就是指人口密度。河南人口数量一直很多,但发展一直不火。近几年随着人口往郑州集中,经济发展迅速。
成都人口已经是1600万,不少人口六百万左右的城市现在主城区扩展得和成都主城区差不多!这么少的人口分摊在这么大的城市面积上,商业人气不足,顾客寥寥就很容易理解了。
现在成都已经提出到2030年主城区人口规模不能超1450万人了,可能到2030很多城市还要为破千万奋斗。
人集中在一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财富的机会才会显现。以近年兴起的外卖来说,有了互联网,有了app,如果人口分散不集中,很难兴起。再比如天桥上摆小摊,来往人很少,摆不了几天自然就散了。成都市区有时候一个天桥上会看到几个不同的摊子,桥下的路边还有推车队伍卖小吃。一个天桥上手机贴膜的,一晚上可以挣百把块。人一多,贴膜这种非必需品尚能收入可观,经常需要的服务更容易繁荣。所以成都市区随便一个公交站下,走几步就能找到吃的,这是人口集中带来的机遇。
2014年建成的ifs,2015单日最高人流量就达到了29万人次,成都的商业人气很旺。
成都人口密度一直维持的不错,春熙路非节假日人也很多,国庆更是人挤人!城市的发展是从市中心往外拱的,准确的说是往南移,随着人口增长而外扩的。
第二:人口流动,说到这必须称赞一下交通规划和公***交通系统,公交优先,人行道,自行车道,各行其道,快速公交,地铁发达。公交专用道让坐公交比开车方便快捷,车次多,平均十几分钟一趟,公交卡2小时可以免费换乘。地铁无论便捷性和舒适度在国内算前列的。由于快捷和方便(大部分路线是早上六点半到晚上10点半,部分路线是24小时)人口流动很频繁,晚上10点也可能要挤公交,挤地铁。人口流动的频繁,带来的财富的快速流通。举例来说,几个朋友可以相约玉林吃个串串,完了再杀到市中心看巨幕大片,若不尽兴,再坐个公交去下一站k歌,最后各回各家。三次消费可以在不同区域,财富流动性很强。同样道理,赚钱的商家也不是只挣附近区域的,更大的市场有助于规模做大,服务业发达,商业更繁荣。
商业繁荣与居住幸福感是紧密联系的。住在成都,周末睡个懒觉到中午要纠结午饭是选择楼下的肥肠粉,冒菜,砂锅,中餐,铁板烧,烧烤还是豆花?而且这种幸福的烦恼其实不贵,天天消费得起!
要保持这么大人口密度的同时让各区人口流动频繁各层次商业繁荣发达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人多了自然存在很大的管理问题,特别是各种不同层次的群体相容相处十分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比较容易的做法就是分区,人以群分,这一块是富裕区,隔老远是低收入小区。
小商小贩流动摊点在很多城市是痛点,觉得这些影响市容,妨碍交通等,需要严加管制。成都难能可贵的在于包容性。包容宽容意味着要克制自己不能凭自身喜好价值观去干涉他人,也不能任意作为伤害他人。包容让不同阶层的人***处一处还能融洽。
城区并没有明显的贫富区域划分,同一片区域能看到高楼大厦,能看到新修的安置区,也能看到低层老小区一大片。川音附近有一片楼区靠近一环路边上的还是一层低矮的苍蝇馆子直到去年年底才拆,很多城市应该是不容许这么nb的小区存在这么久吧?
有这么一个地方,是一大片的老小区楼层都七层以下,房屋也比较旧。周边美食聚集,各种小贩卖菜流动集中,水果蔬菜价格便宜,单间房租八九百,这个地方你觉得是在城市哪一个边角呢?实际上这个地方就位于成都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名字叫玉林,就是歌曲成都里面小酒馆所在的地区,城市中心,美食,生活,物价低廉,公交发达,房租也便宜是很多年轻人落脚的理想区域。一个城市的中心能留下这么一大片区域留给年轻人去追梦还是蛮欣慰的。
"苍蝇馆子"一听这词是贬义,在成都实际上是指那些价格低廉铺面窄小的饭馆,形容它们的小和廉价。苍蝇馆子很多遍布整个城市,大家并不嫌弃,备受欢迎,个别餐馆人气爆棚,甚至能看到拿着排号排长队等着就餐。
不少地方能看到一群人聚集,一大队人在排队,不要以为有什么热闹可看,也许只是为了一顿美食,一斤小吃。不要诧异看到出入cbd的白领和普通劳动者坐在同一个苍蝇馆子吃午饭,不要诧异看到衣着鲜艳的美女在路边的流动摊吃小吃,没多少矫情。
文化也具有多样性,锦里和宽窄巷子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就算挨着的太古里和春熙路你也能闻出青春不同的气息。很多公园有自己的特色,给你不同的感受,能欣赏到浣花溪公园的大气,能见识到百花潭公园的精致,能沉浸在望江楼的幽静,能看看塔子山公园灯会的热闹,不妨也去人民公园听听相亲大会的喧闹。累了就坐在宽窄巷子,点一杯清茶,晒一会太阳。
文化的多样性来自于文化的包容性,经过一个隧道,会看到学生在壁上的涂鸦。公园能见到年轻嘻哈歌曲,旁边是在跳广场舞,相安无事,个性的建筑壁画可能是几个学生通宵达旦完成。好多创业园建造造型光怪陆离,不少办公室装修个性张扬!
生活需要安逸,吃得就要巴适!
有不少人把这归功于成都人的消费观念,崇尚消费!这种解释没有多大意义!按照现在流行的供给派经济观点,有效的供给创造需求。到底是消费观念导致商业繁荣,还是良好的商业环境促进消费,这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双面一体互相促进!这么多美食,这么多好吃的,不会多搓几顿尝个遍吗?人多热闹,节日的氛围那么浓厚,离得近又方便,不会和谁多看几场电影?那么好的春光,不去龙泉赏赏桃花,不去三圣乡钓钓鱼,斗个地主农家乐?草那么绿,花那么美,阳光刚好不骑上车去温江的自行车大道踏青吗?四姑娘山,毕棚沟,四人同观景平台,稻城亚丁,好歹是要去见识见识吧?当你置身这么发达繁荣的服务业,这么好的消费环境中你会忍不住消费的。而这正是基于人口的密集,人口密度高带来了服务的巨大需求,促生了服务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这一切都是成都政府预先设想好的吗?成都的发展是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实施出来的?
不是的,龙泉,三圣乡如果按照规划应该是建成发达的汽车产业区,而不是现在的农家乐旅游经济农业经济出名!温江成为一片工业区而不是现在的后花园。
其实第一种方式成都是尝试过的,也曾设想各处造新城,火车北站之前是比较乱的,一直也是想治理。很多年前就推过北改的方案。幸运的是政府并没有蛮干强推,见效果不好就缓了下来。这几年随着人口不断涌入,开发商有了开发的意愿,不少高楼拔地而起,政府这时候顺势而为进行改造,道路扩展,地铁修建。
顺势而为,不蛮干,希望成都这几年有钱了不要任性蛮干,保持这份包容,为大多数人群着想去建设城市,能够容纳不同的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