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文 古文对自己的称呼:古文对你的称呼
一个文言文翻译。
1.苏轼母亲亲自把书教授给他。
引申为亲自教他读书。
以,介词,译为用,把2.苏轼对母亲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这节选自苏辙为他的兄长苏轼所写的墓志铭《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
曾大父讳杲,赠太子太保。
妣宋氏,追封昌国太夫人。
大父讳序,赠太子太傅。
妣史氏,追封嘉国太夫人。
考讳洵,赠太子太师。
妣程氏,追封成国太夫人。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
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先生讳名轼,姓苏,字子瞻,又字和仲。
家族世代居住在(四川)眉山。
曾祖父苏杲,(被朝廷)追赠为太子太保。
曾祖母宋氏,追封为昌国太夫人。
祖父苏序,死后获朝廷赠为太子太傅,祖母史氏,追封为嘉国太夫人。
父亲苏洵,死后赠为太子太师,母亲程氏,追封为成国太夫人。
先生十岁时,母亲亲自教育他,苏轼阅读古今成败的事例,很快就能概括他的梗概。
一次,母亲读《后汉书》读到《范滂传》,慨然叹息。
苏轼侍立在一旁,说:“我如果是范滂,母亲也会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怎么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呢?”先生更加勤奋有志于效力朝廷。
母亲欣喜道:“我真有一个好儿子啊。
”等到苏轼成年,学问通贯儒家经典和史书,写文章一天能下笔千言。
一个古文翻译
有甲乙两个秀才同一年中举。
甲被选进翰林院任职,乙做县令。
甲有一天对乙炫耀说:“我身在地位尊贵又清高的部门,又靠近皇宫禁苑,与年兄你做小官相比,资格上大有悬殊啊。
别的且不说,就说选择拜客用的大字帖儿(名片)吧,我们俩的身分体面,何止天壤之别啊。
”乙说:“你帖子上能用几个字,那如我县衙告示中的字,不是比你帖子的字更大很多?大街小巷人人都知道,平民百姓没有谁敢不恭敬地遵守,年兄你那东西有什么用处啊。
”甲曰:“那么我有金瓜黄盖,威风赫赫,老兄你有没有?”乙说:“老弟我出门前面‘回避’牌‘威武’棍开道,卫士们排列满大街,比老兄人多何止几倍啊?”甲说:“太史公的图章,名字记录在皇室,年兄你能不羡慕吗?”乙说:“老弟我有朝廷印章,生杀的大权,只有我可以操纵,看年兄你身在冷衙门,图章都是私自刻的,谁怕你?”甲不免感到有些理屈词穷了,就说:“总之,翰林声价可值千金。
”乙笑着说:“我坐在大堂上的时候,老百姓口口声声称我为青天大老爷,哪是只值千金啊?”
请给一个简单的古文
选了几篇比较简单的,楼主看看符合要求不? 1 归去来兮辞 (东晋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
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
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
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
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
时而沿着蜿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我羡慕物得逢天时,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罢休。
算了吧!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何不放下心来听凭生死?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寻觅仙境不可期冀。
只盼好天气我独自外出,或者将手杖插在田边去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长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姑且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值得怀疑! 2、范仲淹:《岳阳楼记》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téng)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yín)雨霏霏(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háo),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qián)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整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刻唐代的贤士和现在的名人的诗词文章在上面,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优美的景色,全在洞庭湖。
包含着远处的连山,吞吐着滔滔的江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变化,景象变化无穷。
这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人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像那连绵的雨下个不停,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出行,桅倒下,桨折断;临近傍晚天...
一个文言文怎么翻译?
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
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
张释之审讯那个人。
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
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
”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
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同遵守的。
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
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
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
”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
求 一个古文 的原文 及解释 有一只小虫子总是把东西往身上放 最后自己...
柳宗元《蝜蝂传》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
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
至坠地死。
(蝜蝂(fùbǎn)〕,一种擅长背负东西的小虫。
〔困剧〕疲乏已极。
困,疲乏。
剧,很,非常。
〔因〕因而。
〔辄持取〕辄,总是。
〔苟〕如果。
〔又持取如故〕故,原来的样子。
〔卒〕终于。
〔踬仆(zhìpū)〕跌倒。
〔去〕除去,拿掉。
(负)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
〔好(hào)〕喜爱。
〔上高〕爬高。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
亦足哀夫!〔嗜取者〕贪得无厌的人。
嗜,贪,喜好。
〔货〕钱财。
〔厚〕动词,增加。
〔室〕家。
〔怠(dài)〕通“殆”,危险。
〔黜(chù)弃〕罢官。
〔迁徙〕这里指贬斥放逐。
〔病〕失败〔不艾(y ì)〕不停止。
艾,止息,停息。
〔前之死亡〕前人因贪财而死的。
〔魁然〕高大的样子。
〔名人〕名字叫做“人”。
译文:蝜蝂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即使他们的外形看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
也太可悲了!
一个文言文故事的感受,我要.(急)
水滴石穿释义 它的本意是水不住往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比喻 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感悟一条涓涓细流,曲曲折折,缓缓流淌,自上而下滴在岩石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疲倦地滴落着,谁能料到有一天它竟然把坚硬的岩石滴穿了。
看上去真是不可思议,涓涓细流,点点滴滴多么渺小,多么柔弱,似乎微不足道,似乎天生便与“威力”两字无缘。
而岩石呢,坚硬,厚重,就是人要凿穿它,也要借助于铁锤钢钳之类。
那么,这柔弱无力的细流又是怎样穿透坚硬的岩石的呢?滴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它在那漫长的时间中从未停止过“穿石”的努力,有一股执着不懈的韧劲“水滴石穿”,在于一个韧劲。
一个人不管做多么困难的事情,如果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那么不论他的能力是大是小,当他的努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我国清代的郑板桥成名之初,其画独树一帜,诗也写得清新隽永,可是字却写得软弱无力,于是他下决心苦练,日日练,月月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练就了一手潇洒的书法,使他赢得了:诗、画、字“三绝”的美誉。
“水滴石穿”,还在于滴落的每一滴水,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落在一个定点上,它的方向明确,目标专一。
如果不是这样,水滴恐怕永远不可能穿石。
同样,我们在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决不能见异思迁。
晋朝的大文学家左思,幼时曾先攻书法,后又致力于弹琴,然而都学无所成。
父亲对他失去了信心,曾对朋友说:“左思的智力才能还赶不上我呢!”听了这话左思受到很大的刺激,于是发奋读书,终于写成了“洛阳纸贵”的《三都赋》。
有人看到陈景润摘取了数学王冠的明珠,就幻想当数学家,于是开始钻研数学;可是看了一本好小说以后,就转而想做作家大梦;可作家的梦刚刚开始,又迷上了音乐;又是弄专业书,又是拜师,仿佛自己不久便可以在舞台上一展风采了。
像这样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专一的目标,即使水流不断,又怎么能“石穿”呢? 一句话,水滴石穿,关键在于一个“恒”字,一个“专”字。
又“恒”又“专”能出力量,又“恒”又“专”能出智慧;又“恒”又“专”能出奇迹。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只要不骄不躁,永不气馁,矢志不移,始终如一,有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信念,在学习上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将来就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一个古文故事
枭逢鸠 (或:枭将东徙)原文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译文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道:“你要到哪儿去呀?”猫头鹰说:“我要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如果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叫声。
”
求译一个句子(古文译成现代文)
坐在桂公塘土围里,(敌军)骑兵数千人从门前走过,几乎落在敌人手里死掉 这是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里的句子。
原文:指南录后序 〔宋〕文天祥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馀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
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译文: 指南录后序 作者:文天祥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统一指挥各路兵马。
当时元军已迫近都门外,战、守、迁都来不及安排了。
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左丞相的府中,都想不出办法来。
恰巧(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方面邀请我方主持国事的人相见,大家认为我走一趟可以解除(国家)祸患。
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顾不得爱惜自己的身躯,(而且)我料想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服的。
过去,我们的使者往来,也没有被扣留在元军里面的,我更想(借此机会)察看一下元军方面的情况,以便回来制定救国的策略。
于是,就辞去丞相职位不就任,第二天,用资政殿学士(的身分)前往。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刚到元军军营的时候,我激昂慷慨地说着抗争的话,(元军)上上下下的人都很震惊,元人也不敢一下子轻视我国。
不幸的是先有叛将吕师孟与我结仇,后有贾余庆(向对方)讨好献媚,我被软禁起来不能回国,国事也就不可收拾。
我估计脱不了身,就理直气壮地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谴责吕师孟叔侄的叛国罪行。
(我)只想求死,不再顾念(个人)安危。
元军方面虽然表面上尊敬我,实际上(对我)很愤怒。
(派来)两个高级头目,名义上是招待使臣的人,夜里却用兵包围我的住所,因此我就不能回国了。
过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朝国都去;元人逼我同他们一起走,但我不在...
关于一段古文
哈哈,赚到了~这一看便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为"的典故.刘蓉《习惯说》 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
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求一篇古文
潍县置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郑燮(zhèngxiè),字克柔,号板桥。
生于康熙三十二年(西元1693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卒于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