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师札记

小学音乐教师札记范文(教学三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一定有很多要分享,需要写读书笔记做好记录。那么如何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1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是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是一种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促进学科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其本质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一种他们正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是唤起青少年对知识的独特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渴望学习和获得成功感的结晶,是在教师不断的兴趣、启发、实践、创造和反馈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活动,引导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阶段走向求知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实践教学情境,通过听、看等多种渠道,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最初联想,那么“看”就是将这种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的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也不能只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达和探索,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用心聆听的干扰,只会关注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利用各种辅助手段,帮助学习者多元化地消化吸收音乐,就会注意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交流,相互加强。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打开多个知觉通道,那么对学习对象的把握会比只打开一个知觉通道更准确、更有效。如果参与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比如动态和视觉冲击,效果会不错。因此,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一项调查显示,视听和纯听的好处明显大于纯听。视听结合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新课程也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和参与空间。

第一,角色转变。

即以学生为本位,改变过去被动的角色,让学生承担一定的任务,给学生发挥的空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带来快乐。让教室充满笑声。学生设计,老师补充。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教学容量大,学生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怀疑。

这是老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问。提问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引导学生一步步通过探索找到正确答案。“疑”可以设计成围绕教学点,解决教学难点,启发加深印象。

第三,教学目的。

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听一些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用有限的教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堂上多出来的教学时间,找到比音乐课多几倍的音乐作品。传统音乐教学重在过去,由中西文化演绎或演绎。这些东西虽然是历史性的,但是历史感很重,离现代生活的艺术太远,跟不上时代的脉搏。跟不上学生的节奏和需求。如果把视听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之中,就要注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强调学生的创新,让学生不仅能听到声音,还能欣赏到形象,从而培养他们的气质,加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学校和生活中,工作中最重要的动力是对工作的兴趣,从工作中获得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这一成果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因此,作为基础教学的一员,要不断创造符合时代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2《音乐的故事》是一本讲述西方古典音乐历史的通俗教材,以古希腊的音乐为源头,讲述宗教音乐、歌剧、乐器、著名音乐流派、音乐家的发展历程。其主要内容包括:古希腊音乐的发展、宗教音乐、戏剧、歌剧和法国歌剧。

荷兰裔美国人德里克·威廉·房龙是美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文笔优美,知识渊博,朴实无华。智慧的机智和洞察力更加有益。他是一位杰出的通俗作家,一位伟大的文化普及者和大师级人物。他在历史、文化和科学方面都有著述,在全世界拥有众多读者。代表作有《音乐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房龙地理》等。

在《音乐的故事》中提到“既然推动生物进化的力量是不变的,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那么这种力量的作用一定是一模一样的,已经发生的变化只是外表的变化。”所以,进化的过程其实是转化的过程,而不是进步。更早抓住进化本质的歌德认为,植物没有进化论,只能发生变形,即只有植物的有机组织才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以变代变的观点应该是我们研究历史,尤其是研究艺术发展史的基本原则。

古代人和现代人一模一样,至少在智力上是这样。我们没有资格轻视前人,把他们当成原始的、低级的人类。虽然我们的前辈没有现代人那么多那么先进的设施,但是他们有着和我们一样优秀的人文素质。所以进化不一定意味着进步或完美,至少在艺术领域是这样,人类所有的无尽努力只能促进艺术形式的变化。所以,研究历史不仅仅是陈述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挖掘导致这些变化的规律和驱动力。

但是,用进化论的观点来指导历史研究是错误的,应该用变化的观点来代替。艺术形式没有进化,只有变化,这是我们研究音乐史的基本观点。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各个时期应该在形式上完全平等,体现各个时期音乐创作者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人的智力和艺术创造力不如现代人。

然而,音乐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过去的音乐形式,因为形成音乐的乐音(即振动的空气)无法保存下来。造型艺术以石头、画布、颜料为代表;诗歌中包含的思想可以诉诸文字,准确记录下来。然而,音乐是由空气振动形成的。我们如何保存它?

同样,在过去100年中产生的真正优秀的“民族音乐”,显然带有产生它的国家的特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无法表现南非高原草原或美国堪萨斯州起伏的草原,只能表现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草原风光。鲍罗廷、穆索尔斯基、里基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无一例外。即使是斯克里亚宾、斯特拉文斯基这样的现代主义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中也总有一些特点。听完他们的话,你会马上得出结论:“这是来自俄罗斯的东西”。虽然你不懂,但你的依据是什么。还有一些人,比如拉赫玛尼诺夫或者塞萨尔盖伊,他们的音乐中体现的西欧气质多于俄罗斯气质,但无论哪一个都无法完全脱离自己的斯拉夫根源。

事实上,在创作《音乐的故事》这本书时,龙方一直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进行创作。他一直试图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观察和描述,超越地域、宗教、党派、种族的偏见。他反对任何形式的狭隘主义,包括那种为了美化国家而歪曲事实的极端爱国主义。

房龙,他绝不是一个小人。比如他没有批判贫穷对莫扎特造成的伤害,瓦格纳的性格,帕格尼尼贪婪的本性,因为这些东西不仅没有伤害神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贝多芬不合时宜的古怪性格的透彻分析,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他自己的神慈悲。

小学音乐教师读书笔记3为了充实自己,寒假期间特意买了杨鸿年的《儿童合唱训练》,以著名音乐家工作室的合唱项目为中心。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合唱的知识。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儿童文化生活的需要,儿童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在我国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优美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孩子进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儿童合唱团的成立将普及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6岁到12岁,是童声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吸气量增加,语言能力增强,声带开始灵活发展,音域逐渐变宽,音量逐渐增大,音色可塑性增强,对音准的掌握也更加灵敏。《儿童合唱训练》这本书是针对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共分九章,详细介绍了童声的种类和训练问题,合唱中的呼吸训练,合唱中的发声训练,合唱中的共鸣训练,合唱训练的基本内容,合唱中的音准训练,合唱中的咬字吐字,以及如何处理合唱声音的平衡。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第二节的训练:

一、什么是好的唱法

歌唱姿势正确,呼吸(气息)支撑正确,起始正确,元音状态(元音颜色)准确,音色圆润,共鸣位置饱满集中,语言清晰,情感表达准确。

歌唱好的前提是良好的心理状态,歌唱的过程是以心理感受为基础,受心理状态引导和控制的运动过程。

二,合唱训练中的几个对立统一

呼吸与发声的对立统一(即气与声的对立)、发声与吐字的对立统一(即声与词的结合)、气、声、词、行的对立统一(包括声与情的对立统一)只能说是正确的唱法,独唱、二重唱、合唱都是如此。

1,声音本身就是气与声的对抗,声音动作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演唱的表现力,所以要求合唱团:“发音有点,线随点延”就是这个道理。

2.从艺术的角度来说,歌唱本身就是线条的运动,而不是孤立的一系列元音,所以就有了音词结合的问题。

3.在演唱中,无论是气息、声音还是用词,都离不开对作品内容和感情的表达。充满活力的歌唱,都是在横线和旋律的运动中进行的。

以上是看这本书的一些小收获,合唱排练还需要很多知识。我们需要探索自己,名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伴随我们成长的书籍里。

标签:读书笔记,教师小学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