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落贵妇-我眼中的亚的斯亚贝巴
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是埃塞俄比亚的首都,它位于埃塞俄比亚中部高原之上,海拔2400多米,方圆约250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保持在摄氏17、8度左右,四季如春,凉爽宜人。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及非盟都将总部设在这里,因此,这座城市又被认为是非洲的政治首都。
在埃塞官方语言阿姆哈拉语中,亚的斯是“新鲜”的意思,亚贝巴则是花朵,这座城市的名字意即“新鲜的花朵”。一方面,体现了埃塞人对于她的无比喜爱,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是一座新兴的城市。的确,与埃塞俄比亚辉煌灿烂的3000年悠久历史相对应,亚的斯亚贝巴的“市龄”才不过区区百余年而已。起初,埃塞俄比亚的首都是在亚的斯亚贝巴以北的恩陀陀山(Entoto)上,地势显要,易守难攻。直到1886年,泰图皇后在现在亚的斯亚贝巴的位置发现了温泉,下令修建皇家的专用浴室,在其夫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支持和鼓励下,又陆续建造了其他设施及建筑,以此为基础才逐渐形成了今天亚的斯亚贝巴的城市雏形。
1896年,埃塞俄比亚军民在一代明君孟尼利克二世率领下,以原始简陋的武器装备英勇抵抗意大利殖民入侵,最终取得阿杜瓦战役决定性的胜利,保持了国家独立,成为非洲大陆唯一没有被殖民统治的国家。之后,亚的斯亚贝巴迅速兴起一轮新的建设高潮,最终确立了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的地位。随着急剧增加的人口,城市绿化受到严重破坏,一度达到缺少木柴的程度,影响到亚的斯亚贝巴的未来发展。孟尼利克二世甚至已在亚的斯以西50公里处开始建造另一座新的首都,并命名为Addis Alem(新世界)。后来在法国专家的建议和介绍下,引进了生长期短且长得快的桉树(eucalyptus),解决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建筑材料和生活燃料短缺等问题,才改变了亚的斯亚贝巴被迫迁都的命运。
虽然兴建起大量的王宫、国家机构、教堂和大型贸易市场,但孟尼利克二世时代的亚的斯亚贝巴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超级放大版的乡镇,这种根深蒂固的历史传承影响至深,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那就是,即便发展到今天,在外来者看来,亚的斯亚贝巴仍在一定程度上既顽固又鲜明地保留着相当多的乡村的特点。
大而无序的天下第三
相信对那些有过在亚的斯亚贝巴生活经历的人来说,一定都会对这座城市有这样的同感:如果用“很大”来形容亚的斯亚贝巴的城市面积,显然既不准确也不正确,应该是“相当大”、“超大”,甚至“庞大”才对。
亚的斯亚贝巴拥有300多万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企业,在这片土地上竟然还有森林、草场、山峦、河流。市内随处可见高达四、五层楼高的树木,道路交通网络发达,商场、医院、教堂、博物馆、国际化办公场所稠密,其人口之多、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不仅可以名符其实地作为埃塞俄比亚的首都,即便是随便放到哪一个国家也毫不逊色。
关于亚的斯亚贝巴的大,有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讲的是埃塞人认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首推纽约,第二位非亚的斯亚贝巴莫属。后来有去过北京的埃塞人发现北京竟然比亚的斯亚贝巴还要大,才勉强承认北京是世界第二大城市,而亚的斯亚贝巴则不得不屈居季军。
亚的斯亚贝巴虽然超大,但市政建设却落后散漫,缺少甚至根本就看不出有什么长远规划。整个城市杂乱无章、大而无序,高楼大厦和政府建筑之间散落着大块的草地和牧场,人们随意而零星地散居在各处,东一簇,西一片,看上去不像是一个拥有3000年辉煌文明历史的伟大国家的首都,倒更像是众多的村庄、农场和政府部门临时拼凑在一起所组成的奇特混和体。由于处处在建设中,所以处处都在混乱中,就像是一个终日忙碌不已,灰尘满天的超大型工地,不管走到哪里,眼前都是轰鸣作响的吊车、忙进忙出装载着各类建筑材料的工程车、用木棍搭接的脚手架以及混乱的生产施工秩序。最神奇的是,所有的大街小巷没有门牌号码,这在当今世界堪称一绝!
大和乱,相信是亚的斯亚贝巴留给每一位到访者最为深刻的印象。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繁华城市
埃塞俄比亚的贫富两极分化在亚的斯亚贝巴体现得极为明显。
下城区所在的南部,街道宽阔整齐,高楼大厦林立,集中了大量的现代化商店、餐馆、酒店和政府办公楼,附近还有成片的豪华住宅和漂亮别墅,是典型的“富人区”。外国驻埃塞大使馆和其他国际机构及外国人公寓则大多座落在亚的斯亚贝巴的西南区。据说,这里的土地原本归国有,但一些投机商人贿赂了国家有关官员,将土地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私人,然后投机商在此建房以高价再出售给有钱有权人或是外国人,因此这块地方也被称作“Corruption Area”。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上城区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是破败的居民区和传统的商业区,居民以低收入者居多,街道弯曲、狭窄,棚户和贫民窟随处可见,非盟总部的院子外面,就是成片简陋低矮的棚户区。
尽管亚的斯亚贝巴的高层建筑多建于上个世纪的7、80年代,今天看来略显破旧,但街道宽敞,四通八达,车水马龙,两旁高楼林立,鳞次栉比,街头行人簇拥,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加上亚的斯亚贝巴本身建在山上,层峦起伏,站在高处,在视觉上非常有立体感,的确有一种大都市的超凡气派。
四通八达却又处处拥堵的城市交通
亚的斯亚贝巴道路纵横,可谓四通八达,有些主要干道还是可以并行8辆车的宽阔车道,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到处是路却到处拥堵,原因一是城市运输车辆保有量过大,二是路面破损严重,除了大坑就是小坑,车辆得绕着走,第三,缺乏合理有效的交通管治,这也是根本原因。举例说明,漫步在亚的斯亚贝巴街头,说不定什么时候,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就有 一大群羊或是驮着货物的驴 一拥而出,挡住你的去路(注意:我说的是一大群,绝不是几只!!!)。而当地人,包括身着卡其色制服、手拿木棍的交通警察在内,对此均熟视无睹,若无其事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整座城市基本没有公***交通,道路破损严重,旱季里,疾驰而过的汽车卷起路面上积累的尘土,久久飘浮在空中。到了雨季,则是污水横流,满街的泥泞。
你不会想到,偌大的亚的斯亚贝巴,有着那么多那么宽的马路,却只在少数的几个主要路口设有红绿灯,其他路段,经过的车辆完全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各行其是。据有关资料介绍,2006年上半年的前三个月,亚的斯亚贝巴交通事故频发,死伤严重,甚至达到了平均每天死一人的程度,原因无不是超速、超载、缺乏秩序和不遵守交通规则。
遍布在亚的斯亚贝巴全市的小公交车是一水儿的日本产Hiace小面包车,载客13人,出租车则一律为苏制拉达,均为私营,它们的车身全部统一漆成宝蓝色,当地人戏称之为blue donkey(蓝驴),从排气管向外喷出的浓黑烟雾来看,这些车辆应该已经达到强制报废标准。为了尽可能地实现最大经济效益,面包车和拉达轿车无不奉行多拉快跑、见缝插针的原则,在人流拥挤的亚的斯亚贝巴那些一半是浮土、一半是碎石头子儿的大街小巷左冲右突,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抢、挤、占、闯,有空当就挤,有缝隙就钻,而且速度还快得惊人,这也许是天底下出租车的本性和通病。
忙碌的和无事可做、游手好闲的人们,扬起的尘土,又脏又破、毫不客气向外排放着浓黑尾气的“蓝驴”,打扮时髦的漂亮女郎,身著传统民族服装、上了年纪身材变形的妇女,遍布全城大街小巷、衣裳褴褛、要钱不要粮的乞丐( 几乎从来没有人夸奖乞丐,但我在此却要发自肺腑地为埃塞俄比亚乞丐夸上几句。在中国,乞丐令人讨厌之处,不在于肮脏邋遢和浑身恶臭,而是围追堵截地纠缠着你没完没了地讨钱,不达目的绝不收手。但埃塞俄比亚的乞丐只要发现你有明显拒绝的意思,就会立刻偃旗息鼓作罢甘休,令人感觉很讲究“职业道德”,很有“职业素养”,即便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却也能够不讨人嫌 ),随处可见被垃圾塞满的排水窨井,污水四溢的路口,大街上背向行人小便的男人……,时时处处提醒你,这是一座充满了矛盾的现代化大都会,处处都有不合逻辑的悖论和匪夷所思的现象,城市建设、市容环境、卫生条件、贫富差距、人文素质、历史传统,无不令人费解迷惑,但又令人为之着迷。
这就是让无数埃塞俄比亚人一提到名字就从心里倍感骄傲自豪的城市,一朵盛开在海拔2400米的东非高原上的新鲜花朵。在我眼中,亚的斯亚贝巴犹如过了气的破落贵妇,可惜一副上天赐予的娇好面容,曾经拥有光鲜的美丽,也曾一度阔绰显赫,令世人惊艳,却由于懒于梳妆打扮,只知由着性子一遍又一遍胡乱地涂脂抹粉,却不肯花些功夫先好好洗干净这张脸,到头来终归掩饰不住岁月留下的风霜疮痍。
夜幕降临,茫茫的夜色掩去了亚的斯亚贝巴白天里的各种嘈杂、散乱、丑陋和肮脏,桔黄色的氖气路灯点亮了街道,此时,这座东北非最大的城市,各种娱乐场所欢歌鼎沸,处处生辉,让人只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和神秘莫测的氛围。宽广的马路上,车流如簇往来穿梭,车灯闪着耀眼的光芒,各种肤色的路人,操着各异的语言走在各自的方向。光线暗淡的角落,站着那些白天昏睡、只在夜晚才浓妆艳抹、袒胸露背出门的神秘女人,在亚的斯亚贝巴繁华喧嚣的街头,一个个搔首弄姿,东张西望,那神情,就像这座城市,幽深不知从何而来,迷茫看不清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