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本艺妓的表演又没有受到汉唐歌舞的影响?

大和民族原本就是一个擅长歌舞的民族,早期的神话传说中留下了许多生动的神曲和情歌,在考古发掘中,也不时有五弦琴之类的乐器发现。最早记载日本有歌舞习俗的书是中国的《魏志·倭人传》。中国的汉朝时,日本诸岛尚未统一,日本与中国的联系也很有限,直到大和国建立以后,随着与大陆交往的增加,中国的舞、乐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推古女皇二十年(612年),有一名叫味摩之的百济人迁居日本,他说他曾在吴国学过伎乐舞,推古女帝令少年向其学伎乐舞。伎乐是一种音乐伴奏的戴假面的舞蹈,这种舞的假面和服装现在在正仓院仍有保藏。

大化改新后,隋唐乐舞陆续传入。随着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在东亚世界中地位的加强,事事力求与其他东亚各国并驾齐驱,乐、舞方面也不例外,因此,外来的乐、舞与日本民族的传统乐、舞竞相争辉,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大宝年间,日本朝廷开始在治部省下设雅乐寮,雅乐寮下设和乐、唐乐、三韩(高丽、百济、新罗)乐和伎乐四部,其中和乐规模最大,其次,唐乐与三韩乐的规模相同。随着遣唐使团和留学生的往返,唐代盛行的乐、舞大多直接传入日本,而且音乐的乐理书籍以及乐器也被携回日本。到了圣武天皇时期,圣武天皇设置‘内教坊’,令女伎专门学习唐乐及踏歌。

奈良朝廷把外来乐舞分为左部乐和右部乐两类。左部乐以唐乐为主,右部乐以三韩乐为主。隋唐诸乐有150余曲,高丽30余曲,雅乐寮均能演奏,这150余曲的内容在《和名抄》等史籍中有记载(曲名太多,懒得打了~~~~~~~~)。

汉族传统的《踏歌》在奈良时代极为盛行。日本最初舞踏歌是在持统女帝的七年正月(693年),此后每当喜庆、节日,尤其是正月十五,人们常以踏歌欢乐。踏歌传入日本之初,大多用唐音唱唐诗,后来逐步用音唱日本诗人做的汉诗。

除了乐舞本身外,还有很多乐器保留到了现在,它们大多收藏在日本的正仓院。据1948至1952年的调查,现存乐器18种81件,大多是中国传入的,如琵琶、五弦、阮咸、箜篌、尺八、横笛、笙、竽、萧、方响板、钲鼓等,舞具、舞服、舞面也有不少遗存。正仓院还保存了一页《天平琵琶谱》,是天平十九年抄的,所用符号和记谱方式和敦煌发现的唐乐谱及其相似。

中国古代的音阶有宫、商、角、变徽、徽、羽、变宫七声,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八十四调,日本虽然输入了唐代的音调,但并非全部输入,他们只吸收了其中的商调和羽调,即日本的吕旋和律旋,吕旋有壹越调、大食调、双调;律旋有平调、黄钟调、般涉调等。日本所以只吸收商、羽两调,可能是因为这两个调最接近日本人的感觉。

日本在吸收以唐为主题的外国乐、舞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本民族的传统歌舞,也没有忘记把外来因素融入到民族歌舞中,当他们将左部乐设为以唐乐为主时,也有不少日本乐师和舞师编作乐、舞,这是种既不排斥外来文化,又保持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政策。

建议LZ找一本名叫《从音乐和戏曲史看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关系》的书,作者是阴法鲁,记载在《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中,1982年的时候人民出版社出版过这本书,现在在一些网上商城还能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