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散文随笔

越是有大才华的人,孤独感和寂寞感越是强烈。

这不是小子胡说,有根据。一方面,凡是才华横溢的人,一生中有两种人不可或缺,就是伯乐和知音。都有固然好,二者取其一,恐怕要先选伯乐。当然,如果换个说法,伯乐也当得起知音的称呼。如果都没有,对于他们来说,那种“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感觉,实在是很难受。另一方面,就算没人能赏识,哪怕有一个足以抗衡自己的能人也行。就像金庸小说中的独孤求败,终其一生,苦苦找寻对手,欲求一败而已。他们的想法,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普通人更享受“问天下豪雄谁能敌”的自得之意。也许,这就是贤才与庸才最大的差别。

殷商末年,年迈的姜子牙以一根针垂钓于渭水,不屑于渔者的质疑,傲然答曰:愿者上钩,终于等到了周文王。文王被姜尚的才华所折服,亲自为他牵马坠镫。民间传说,周文王牵着马走了很远,累了,也想上车,这时候听姜子牙说:你牵马走了八百步,我保你周朝八百年。但是,姜子牙仍然是寂寞的。因为,不论文王,还是武王,对于他来说,于公是值得施展才能终生服务的君主,于私,他们只是伯乐而不是知音。

秦朝末年,张良怀揣万里平戎策,帮助刘邦诛暴秦、灭西楚,位列汉初三杰之首。然而,在他的心里,刘邦只是伯乐,远远称不上知音。所以,当天下既定,张良毅然急流勇退,纳了象简从赤松子游。征战一生的张良是寂寞的,世上诸多英才如萧何、范增,尽管都是才华满腹,却当不起自己的知音。

东汉末年,刘玄德三顾茅庐,终于感动诸葛亮出山。在他的辅佐下,刘备从一个连像样的地盘都没有的“赤贫”,十几年的`功夫,跻身于三鼎之列。从下山之日起,诸葛亮一生阅人无数,然而无一可称知音。

古人讲究投桃报李,既然有人赏识自己,那就要竭尽所能回报这种赏识。与其说,周文王、汉高祖、刘玄德是幸运的,遇见了姜尚、张良和孔明。不如说,能得到贤主的赏识信任,是三位大才的幸运。因为,才华再高,也要有施展的舞台,如果没有舞台,他们的感觉就不仅仅是寂寞,而是孤独抑郁了。

谁敢说孔圣人不孤独?如果不是,何至于发出:“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这样的感慨;

谁敢说韩非子不孤独?如果不是,他的《八奸》《五蠹》何至于被束之高阁而蒙尘;

谁敢说屈原、贾谊不孤独?如果不是,屈子何至于歌罢《离骚》投汨罗,贾谊何至于自伤自怜而郁郁。

有人讲,既然“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何不纵情山水,临沧海而忘忧,观层云而抒怀?但是,孤独是才子骨髓深处的病,心病须得心药医,如何能借助于外物?君不见,太白自称酒中仙,却叹:“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唐寅自称桃花仙,慨叹:“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才华横溢的人,骨子里都很骄傲,宁愿孑孓独行,宁愿避世隐居,也不愿意随波逐流,以附和他人求得赏识。竹林七贤中的嵇康,昔日的知己山涛举荐他担任朝廷的小官职,让嵇康很生气,甚至觉得受到了侮辱,于是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明确告诉山涛:原以为你是我的知己,现在看来,我认错人了。直到面对刀斧加身,嵇康仍不为所动,一曲《广陵散》罢,从容引颈就戮。

小子是个凡人,也许读不懂大才的寂寞孤独,但他们却依然能时时触动自己心弦,萧萧秋雨中,耳边恍惚听到他们的喃喃自语: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