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之死》讲述了什么?
《天鹅之死》是芭蕾史上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在它身上凝聚着三位艺术家——俄国芭蕾编导米哈依尔·福金、法国作曲家圣·桑和俄国芭蕾演员安娜·巴甫洛娃的才华。漆黑的舞台上,一束蓝色的追光随着优美的大提琴声射向一位身穿洁白天鹅舞服的女演员。她的脚尖行着密集的碎步,两臂轻柔地上下波动:这是一只受伤的天鹅缓缓地从天空降到了湖面;悄然地飘浮在水面上。她的头艰难地转动着,手臂如“翅膀”软弱地在微波上掠过,眼睛里闪现着悲哀的光。突然,她鼓足力量站起来,两臂朝上高高举起,仿佛立即又会离开湖面重新飞上蓝天。可是死神已向她袭来,她体衰力竭,再也没法振翅飞翔。她的身体痛苦地前倾,两臂颓然垂下,头也因为疼痛而歪向一旁。不!天空仍在向她召唤,求生的欲望也在心中呼喊:“起来!起来!”她又慢慢地直起身子,开始原地旋转、旋转,她越转越快,似乎又产生了飞的希望。然而,生命之火已经燃尽,天鹅终究逃脱不了死神的魔爪。她跪了下来,全身贴近水面,只剩下一个手臂指向天上:原先从容的波动已变成了此刻僵硬的弯曲,一下、两下……终于,大提琴的歌唱和蓝色的迫光一起消失,天鹅也在黑暗中合上了翅膀。
《天鹅之死》的音乐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作《动物狂欢节》中的第13首乐曲《天鹅》。这首仅两分钟的独奏曲并不是专写天鹅之死韵。乐曲开始,钢琴先奏出流畅的琶音,象征着碧波荡漾的湖水在宁静中泛起层层涟漪,接着大提琴唱出了柔美的旋律,仿佛一只天鹅安详而高傲地慢慢游来。编导福金用舞蹈对音乐作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在钢琴的伴奏部分,他安排了脚尖碎步,显示“天鹅”心中的不安、焦虑和痛苦;在大提琴的旋律声部,则以手臂的起伏相呼应,使人好像“听”到了“手的歌唱”。整个舞蹈设计简朴无华,只用脚尖、手臂和眼睛随着音乐的流动而变化,揭示出了“人物”的内在灵魂和精神世界,以此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