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名词解释

“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秦声、赵声、齐声、郑声、楚声等传统声调而形成的。

读音:xiāng hè gē。

出处:《宋书·乐志三》:“《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示例:梁沈约:“相和歌前者即是指不用任何伴唱伴奏的民间歌曲,后者是指发展为相和形式,由击节鼓者主唱,并由管弦乐器更叠相和,是相和歌的典型方式。若未用丝竹乐器,人声与打击乐器相伴和,可追溯更早。”

“相和歌”曲式结构

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3类。

1、引,即引子。梁沈约《宋书?乐志》云:“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种。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演奏。

2、曲,即中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这两类曲的具体特点一时难作定论。据有关文献,它们均由若干“解”组成。从歌词来看,解相当于段。每一曲的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

3、大曲,即大型乐曲,一般是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与器乐合奏曲。一般器乐合奏专称为“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