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与其他综艺有什么不同?
《笑傲江湖》里面的参赛者都是草根,把他们生活中的或快乐或悲伤的感悟融入到表演中,可以说是真正的用生命在搞笑吧!《笑傲江湖》就是通过选手们的表现来挖掘和传递他们生活中的正能量的!
喜剧类节目可谓近年电视综艺的新宠,在各大卫视遍地开花。今天娱志推出文章,分析造成喜剧类节目繁荣的原因,总结了当下喜剧类节目的主要模式,对喜剧类节目的现有缺陷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和分析。
政策助推,喜剧节目迎来“第二春”
中国专门的喜剧综艺最早可追溯到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曲苑杂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类型节目都因为受众老化,而未能成为省级卫视的主流综艺。
但近年来,政策变化却助推了喜剧类节目的发展和繁荣。随着“禁娱令”的不断加强,尤其自2013年,广电总局开始限制海外引进节目和歌唱类节目的播出后,各大卫视均将喜剧节目视为填补空间,争夺收视率的最稳妥方向。
2014年,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正式开启了“喜剧元年”。从前游离于主流综艺之外喜剧类节目呈现井喷式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当年上半年有30多档喜剧类节目出现于国内的各大电视台。央视的《喜剧王》、湖南卫视的《就是让你笑》、江苏卫视的《中国笑星》、浙江卫视的《中国喜剧王》等纷纷在这场混战种应运而生。
然而中国喜剧节目的繁荣并没有持续多
久,半年后扎堆出现的喜剧类节目在争夺收视的激烈厮杀中,几乎全军覆没。遗留下的数档节目中很多也没能逃过创新不足、口碑收视节节下降和生存周期短的命运,最终走向停播。再加之《爸爸去哪儿》、“跑男”、《极限挑战》等各种模式的的综艺节目兴起,使得喜剧类真人秀陷入了发展的低谷,再次成为了“边缘角色”。
不过2016年后,综艺格局发生变化。接踵而至的“限童”、“限娱”、“限韩”使很多电视综艺转战网络平台。与此同时,从前的王牌综艺也呈现出发展疲态,遇上了收视和话题的瓶颈。
电视综艺市场遗留出的巨大空间为喜剧节目的发展创造了机遇。于是喜剧类节目迎来了“第二春”。东方卫视的《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异军突起,口碑收视双丰收;浙江卫视的《喜剧总动员》登顶同时段的收视冠军;北京卫视也凭借着《跨界喜剧王》分得了综艺市场的一杯羹。喜剧类节目的火爆,让不少综艺大咖投身喜剧领域,同时拉动了喜剧节目的话题量和关注度。
四大模式,“笑林”霸主竞争激烈
经过了三年的发展和大浪淘沙,现在的喜剧类节目市场远没有从前拥挤,但仍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局面,且相比于从过去,单个喜剧类节目的制作门槛提高,产品更为精良,拥有了稳定的受众和关注量,在收视上的竞争力也较为强劲。目前喜剧类综艺发展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并形成了“专业笑星”、“喜剧选秀”、“跨界表演”、“星素结合”四种模式。
“专业笑星”模式是指节目的参与嘉宾全部为喜剧行业的从业者。在该模式下节目的喜剧质量能得到最大保障。其代表是东方卫视制作的《欢乐喜剧人》。节目第一季于2015年4月25日播出,延请国内各界极具代表性的喜剧明星加盟。一流的喜剧团队,敬业出色的喜剧演员,不同门派的同台切磋,两岸三地喜剧文化的交流沟通,发扬喜剧精神的节目内涵都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成为了当年电视市场的综艺最大“黑马”。但与它的优势相似,这类型节目的弊端也同样明显。参与者来源的单一,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节目喜剧风格固化,缺乏创新性,综艺感不足,受众老化。于是在第二季后《欢乐喜剧人》质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嘉宾在节目过程中的互动生硬不配合,喜剧乏味、强行煽情、低级笑料等弊端越来越突出。导致了在第三季时,节目收视的走低。
“喜剧选秀”模式是指节目的采用选秀的形式,由评委对非专业的喜剧表演者进行选拔。因为参与人员主要素人,表演的喜剧也相较于“专业笑星”更为接地气,且一些节目采取了导师模式,突出导师人设,增强了节目的综艺感。这类节目的代表主要有东方卫视的《笑傲江湖》、湖北卫视的《我为喜剧狂》和浙江卫视的《中国喜剧星》。
《笑傲江湖》在这几档节目中投入最大的。不仅主创团队去的英国孵化创意,还请来了《X-Facter》执行制片人现场亲自指导。而节目的三位嘉宾冯小刚、郭德纲和宋丹丹,也均为行业大咖。前期准备的精心和投入也打破了观众对于喜剧节目“低成本”,“小家子气”的固有印象,向大制作,豪华包装的其它综艺节目靠拢。但喜剧类选秀终究不是参与面广,历史悠久的歌唱类选秀节目,不但受众的接受程度有限,就连在参与选手的海选上也困难重重。正如《笑傲江湖》的导演朱慧所言:“喜剧很难找到选手,需要时间、人力和成本。”此外,节目的导师大多为传统笑星,在整个社会上的关注量不足,自带“人设”和“话题性”都远不如传统的歌唱类选秀节目。
除了以上两种模式外,“跨界表演”在喜剧节目类中同样常用。它利用了观众对明星的“非常态”的好奇,通过传统身份的转换来达到新奇的效果,使观众看到明星不同的一面。由于明星范围扩大,这类节目的综艺感相较于前两种模式更强,且更能制造话题,带来关注。这类节目的主要代表有北京卫视的《跨界喜剧王》和浙江卫视的《喜剧总动员》及《开心剧乐部》。
《跨界喜剧王》于2016年9月3日起播,相较于此前北京卫视推出并获得了不错口碑的《跨界歌王》,这档节目的参与嘉宾行业、领域跨度更大,包括了影视演员、歌手、体育世界冠军、演说家、商界和文化界领域的名人。过大的跨界,虽然带来了话题量,但忽视了明星本身的喜剧表演能力,参与嘉宾很多无法胜任跨界领域,使得表演成了纯粹的客串与玩票,节目的观赏性下降,尴尬感上升。
相对于北京卫视,浙江卫视的《喜剧总动员》则在跨界的处理上更为出色。节目有意的降低了跨界的难度,以“影视明星+专业笑匠”的形式构成了嘉宾阵容。由于影视明星本身就有表演功底,使作品质量有了一定保证。而今年浙江卫视推出的《开心剧乐部》也同样是影视明星小”跨界“演喜剧的模式。同时节目还采取了和央视的《喜乐街》、《谢天谢地你来了》相似的即兴表演的形式,对演员临场应变能力、演技、智慧和幽默感的进行了综合考验。需要表演者的思维快如闪电,有很强的逻辑性。赋予了的节目更大的意外性和不可控性。此外,节目还摒弃了先前同类型喜剧真人秀的后期制作的模式。在剪辑上综艺性和娱乐化特点更突出。不仅大量的使用参演者的面部微表情特写,还打破了同类型节目的按时间顺序剪辑的惯例,采用了部分回放片段,同时将演员在节目结束后的采访也穿插其中。
而在嘉宾点评环节,《开心剧乐部》的处理也更为符合现代综艺的审美趋式。它并没有独立出一个专门的点评环节,只是将评委看表演的场面作为一个分镜头显示在嘉宾表演画面的右下角,将评价与表演同步进行。这增强了点评的实时反馈性和嘉宾与评委间的互动性,也避免了独立的冗长评价片段拖慢整个节目节奏。最终《开心剧乐部》在7月8日首播后,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不仅收获大量赞誉,52城的收视率还达到了1.247。
虽然就目前看来,这档节目的表现出色。但它却并没有解决“跨界表演”模式的真人秀一贯的弊病。影星能力的个人差异和对喜剧表演的陌生,使得不同的参与者对表演的掌控各不相同。再加上,即兴表演的“高门槛”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差异,导致了每期节目质量的良莠不齐。
以上介绍的三种模式,在目前的喜剧综艺市场上占据主流。但今年“喜剧综艺”的龙头大哥东方卫视却将另一种新的模式引入了观众视野。这种模式就是“星素结合”。邀请明星喜剧传奇笑匠和素人新锐笑匠同台竞技,现场观众作为大众评审,投票打分决定新锐笑匠的去留。
虽然“星素结合”兼顾了招商和“走群众路线”的要求,但它不合理的赛制却减弱了节目的可看性。知名较小的素人和粉丝量众多的喜剧明星同台竞技,再由观众打分的设置显然会造成观众偏向明星,加大素人晋级的难度。不仅如此,节目一周一期的播出时间还造成了创作周期的不足,导致喜剧作品质量较差,尴尬冷场不断。这点从网友们为它所取的昵称,尬声传奇里可见一般。
同质化节目多,创作时间紧,喜剧节目发展存忧
人民日报在评论《欢乐喜剧人》时曾说:“笑,是刚需”。
无可否认,对于处于压力中的现代观众,喜剧类节目拥有着巨大市场。再加上大多数喜剧节目只需棚内拍摄就能完成,门槛低,技术难度不大,几乎不需要购买外国版权,投资小,且便于与“群众路线”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几乎不受“限娱令”影响,这些也使得喜剧类节目成为了目前各大卫视的新宠,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然而节目的低门槛,也造成了喜剧真人秀市场的混乱。不仅一流卫视在制作它,二三流卫视也纷纷进军这一类型,各种节目扎堆出现,粗制滥造。同时,大量节目的蜂拥而上,也带来了极高的同质率。虽然各大卫视纷纷以“星素结合”,“主打选秀”等词语来标榜自己节目的独特性。但抛弃这些形式,每一档喜剧类节目的核心都非常相近。或是表演短剧小品,或是即兴演出,在内容上别无二致,甚至节目与节目间参与嘉宾的变化也不大。单是贾玲一个人,就参与了《欢乐喜剧人》、《开心剧乐部》、《喜剧总动员》、《喜乐街》、《喜剧班的春天》等多档节目,而郭德纲、岳云鹏等笑星也同样是在各个卫视的喜剧真人秀中露脸频繁。高度的相似率,让每档节目的区分度很小。观众不会搞错“跑男”和“极挑”,却难以区分《跨界喜剧王》和《喜剧俱乐部》。缺乏特点的千篇一律,让喜剧节目在收视率上只能是中庸状态,要想成为“现象级”产品,吸金无数,几乎不可能。此外,这还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导致了每档喜剧节目几乎都面临着口碑下跌激烈,生存周期短的问题。
第二,喜剧作为一种舞台剧创作,与综艺操作模式存在很大的不兼容性。
话剧与电视节目不同它是与观众面对面上演的。一个话剧需要考虑如何直接的向后排观众传递演员细微的情感?如何将叙事在有限的时空之内展开?并且将故事透过一个真实在场的人来表演出来,获得观众的喝彩和敬意,这实际上构成了崇拜的一种。正也就是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的艺术品灵晕产生的重要条件。
但喜剧节目的电视化消解了这种灵晕。剪辑、特写、回放、花字等综艺节目剪裁方式完全的让喜剧艺术的魅力变质。而观众与演员的距离增大,也让喜剧的现场感不足,互动性下降。当演员演员通过互动和打诨,点燃调度现场观众群体的情绪时,却带给了电视观众观感下降。这又就是为何《欢乐喜剧人》过多的互动会遭到观众的诟病,舞台感和综艺感确实很难兼顾。而即兴表演类喜剧更是在综艺化时代难以保留其本质,当尴尬冷场和意外的笑场被后期剪辑处理过一遍后,我们是否还能认为它是即兴的表演?
而创作周期缩短,创作密集度的增大也同样是喜剧成为综艺后面临的重要问题。当舞台上的喜剧被搬上银幕,并成为周播节目,喜剧工作者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创作出多个不同的新作品,赶工让喜剧质量下降,笑点不足。同时过多的综艺又加大了作品的密集度,导致相同的笑料,过时的“梗”被多次采用,使得观众观感越来越差,厌倦感却不断上升。
第三,喜剧真人秀对参与者的个人的要求极高。嘉宾表演失误往往就会导致整档节目失败,这也会导致节目质量参差不齐,每集的笑料难以稳定维持。
第四,国内喜剧类相较于其他节目,对于年轻受众的吸引力还是过小。喜剧明星缺少话题量,作品除了让人发笑就没有深层意义和思考。电视台在喜剧中强行“煽情化”,引发观众反感,这些都是大部分喜剧节目的通病,也为它们过短的生存周期埋下了种子。
喜剧类节目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源于这些节目本身过于拘泥于传统的小品和相声所贯有有的舞台表演形式,导致内在创新力的不足,对市场适应不彻底,节目与节目间,剧情单一化、重复化的弊端频发。对于受曲艺传统思维影响的制作人来说,改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这为喜剧节目的发展埋下了隐忧。
不过当下的中国电视综艺市场整体上非常低靡,很多综艺都撤向了网络平台,曾经的王牌综艺“跑男”、“好声音”等老化,吸引力下降,新开电视综艺话题性和关注度都较低。在目前招商困难,管制严格的环境下,讨巧又省钱的喜剧节目确实有其存在空间。虽然它繁荣背后的泡沫巨大,但短期这种泡沫破灭概率较低,甚至可能越来越大。不过,我们也可以注意到,《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跨界喜剧王》收视近期都呈现出下降趋势,观众和彻底烦厌的距离正在一点点减小,喜剧节目倘若依然得不到革新,像2014年那样的“全军覆没”似乎只是时间问题。